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分析与干预策略

作者

王文超 李鹏飞 贾凡男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一、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员自身因素

人员自身因素作为影响安全行为的内在基础,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弱直接决定了其对待安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安全意识淡薄的作业人员往往容易忽视安全操作规程,在施工过程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知识技能水平同样至关重要,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作业人员在面对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风险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进而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行为。

(二)作业环境因素

作业环境作为影响安全行为的外部条件,其优劣直接关乎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表现。在物理环境方面,施工现场的光线是否充足、温度和湿度是否适宜、噪音和粉尘是否超标等,都会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状态和操作精准度。长期处于恶劣的物理环境中,作业人员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注意力分散,进而导致操作失误增多。现场安全设施的完善程度也至关重要,安全防护装置的缺失或损坏、警示标识的不明确或缺失、物料堆放的混乱无序等,都会使作业人员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诱使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三)管理机制因素

管理机制是规范安全行为的制度保障,其完善与否和执行力度直接影响作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执行力是关键,若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或模糊之处,或者制度虽完善但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都会使安全要求无法真正落到实处,难以有效约束作业人员的行为。安全培训的质量和频次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无法确保作业人员及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导致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正确的指导,只能凭经验行事,增加了违规操作的风险。

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与成因

(一)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在操作层面,常见的违章操作行为包括不严格按照规程使用各类机械设备,如违规操作起重机械、擅自更改设备参数等;擅自改变既定的施工工艺,为追求速度而简化必要的操作步骤;在未采取充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冒险进行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高风险作业等。防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如作业人员不佩戴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对作业区域设置的安全防护栏、安全网等安全防护设施视而不见,随意跨越或拆除。在作业流程层面,流程执行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未按规定在作业前对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仅凭经验判断安全状况;擅自省略关键工序,认为某些环节可有可无;在未确认作业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贸然启动设备进行作业等。

(二)不安全行为的深层成因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存在诸多深层原因。从认知角度来看,部分作业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认知不足,缺乏对潜在危险的敏锐洞察力和预判能力,未能充分认识到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将安全规定视为可有可无的束缚。心理因素在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多数作业人员认为偶尔违规一次不会恰好发生事故,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在操作中不断突破安全底线;图方便、省时的心理也较为常见,为了尽快完成工作任务,而刻意简化安全步骤,忽视必要的安全程序。

(三)组织层面的行为失范诱因

组织层面的管理缺陷是作业人员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首要问题,如在安全责任划分上不清晰,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安全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方向和动力,进而造成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引导和约束作业人员的行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也严重影响着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培训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施工技术和安全要求;培训形式单一,多以枯燥的理论讲解为主,难以激发作业人员的学习兴趣,无法真正提升其安全技能,使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正确的行为指引。

三、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

(一)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

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是改善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开展常态化的安全意识教育,改变以往突击式、运动式的教育模式,将安全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施工管理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增强作业人员对安全重要性的认知,使其从内心深处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理念,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针对不同岗位的风险特点,开展极具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培训,如对高空作业人员重点培训高空坠落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对电气作业人员重点培训触电防护和电气设备安全操作知识等,确保作业人员全面掌握本岗位所需的操作规程、风险辨识方法和应急处置措施。

(二)优化作业环境与管理机制

优化作业环境与管理机制是规范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重要保障。着力改善施工现场的物理环境,合理规划作业区域,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布局,避免作业面过于拥挤;采取有效的降尘、降噪措施,如安装喷淋系统、设置隔音屏障等,减少噪音、粉尘等污染;确保施工现场有充足的照明和良好的通风条件,为作业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制定详细且可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考核标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运用行为激励与文化建设

运用行为激励与文化建设能够长效促进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建立科学的行为激励机制,改变以往单一的惩罚模式,设立多元化的安全奖励制度,如安全标兵奖、无事故班组奖、安全建议奖等,对严格遵守安全规程、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提出合理化安全建议的作业人员和班组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崇高的精神奖励,如发放奖金、颁发荣誉证书、在宣传栏公示表扬等,激发其保持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标语、设置安全宣传栏、张贴安全警示图片等方式,使安全理念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定期组织安全主题活动,如安全月、安全周、安全日等,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技能比武、安全演讲比赛等活动,传播安全理念,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安全意识,使安全成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

结束语: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环节,其受到人员自身、作业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深层成因与组织层面诱因,采取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优化作业环境与管理机制、运用行为激励与文化建设等系统且全面的干预策略,能够有效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显著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施工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需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灵活且综合地运用多种策略,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措施,不断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施工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瑞杰.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建立安全教育“一人一档”的必要性初探[J].上海安全生产 , 2024, (06): 56-59.

[2] 贺庆涛 , 刘会臣 . 浅谈行为安全激励机制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安全 , 2021, 36 (09): 17-19.

[3] 宋宝成 .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J]. 电力安全技术 ,2025, (07):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