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多智能体系统在智能电网负荷协同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

程少亭

胜利油田供水分公司东城水务项目部 山东东营 257000

一、多智能体系统的核心特性与工作机制

多智能体系统由若干具备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体组成,这些智能体通过预设规则或动态学习实现协同目标。在智能电网场景中,每个智能体可对应一类电力设备或控制单元,例如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工业负荷集群等。

自主性是多智能体系统的基础特性,每个智能体能够基于本地感知数据独立做出决策,例如居民负荷智能体可根据实时电价与家庭用电计划自动调整空调运行模式。分布式架构则确保系统不存在单点故障风险,当某区域通信中断时,该区域内的智能体仍能通过局部信息交互维持基本控制功能,这与智能电网广域分布的物理特性高度契合。

智能体间的协作机制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在负荷控制中,常见的协作方式包括基于价格信号的间接协调与基于信息共享的直接协调。前者通过动态电价引导负荷智能体自主错峰用电,后者则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多智能体的联合决策。例如,当电网频率偏低时,调度智能体可向储能智能体与可调节负荷智能体同时发送协同响应指令,通过储能放电与负荷暂降的联合动作快速恢复频率稳定。

二、智能电网负荷控制的核心挑战

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给负荷平衡带来了显著压力。光伏发电受光照强度影响呈现昼夜波动,风电出力则与风速变化高度相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电网实时供需差频繁波动。传统控制方式因依赖集中式预测与调度,往往难以应对这种高频动态变化,从而可能引发电压越限或频率波动等问题。

用户侧负荷的多元化加剧了控制难度。居民负荷中的电动汽车充电、商业负荷中的空调集群、工业负荷中的电机拖动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调节特性与响应速度。例如,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可在 1-2 小时内延迟调节,而工业电机的负荷调整则需在毫秒级完成,这种差异化要求使得统一控制策略难以兼顾效率与经济性。

现有通信与计算能力存在瓶颈。随着智能电表、传感器等终端设备的大规模部署,电力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集中式控制架构需要将海量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进行处理,这不仅会占用大量通信带宽,还会因数据传输延迟降低控制的实时性。在负荷快速变化的场景中,这种延迟可能导致控制指令失效,甚至加剧系统不稳定。

三、多智能体系统的负荷协同控制架构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负荷控制架构采用分层设计,自下而上分为设备层、区域层与全局层。设备层智能体直接对接各类电力设备,负责采集运行数据并执行控制指令。例如,光伏智能体实时监测发电功率与母线电压,负荷智能体则记录用电状态与可调节容量。

区域层智能体承担局部协同任务,通过整合辖区内设备层智能体的信息,实现区域内负荷与电源的动态平衡。在居民区场景中,区域协调智能体可根据变压器负载率,协调电动汽车充电智能体错开用电高峰,当检测到变压器温度过高时,自动向高优先级充电用户发送延迟充电建议,并结合储能智能体的充放电调度,将负载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全局层智能体主要负责跨区域协同与整体优化。当某区域出现供电缺口时,全局调度智能体可协调相邻区域的盈余电源与可转移负荷进行支援。例如,城市中心区在用电高峰时段出现供电紧张时,全局智能体可指令郊区光伏电站智能体提高出力,并引导数据中心等可迁移负荷暂时转移至郊区电网,通过空间上的负荷转移实现全局供需平衡。

通信网络是架构运行的关键支撑。设备层智能体采用电力线载波与短距离无线通信实现本地互联,区域层与全局层则依托光纤专网与 5G 切片技术保障高可靠数据传输。这种混合通信架构既能满足实时控制的低延迟需求,又能降低大规模部署的成本,为多智能体系统的实用化提供了可行性。

四、关键协同控制策略

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能够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各智能体通过与电网环境的持续交互积累经验,不断优化控制策略。以商业楼宇负荷集群为例,空调负荷智能体通过学习不同时段的电价曲线与室内温湿度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最优预冷预热策略,在保证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小化用电成本。同时,多智能体间的联合强化学习可实现全局最优,例如储能智能体与风电智能体通过协同训练,能够预判风电出力波动并提前调整储能充放电计划,平抑功率波动的效果比单独控制提升 30% 以上。

基于博弈论的分布式优化策略可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智能体与负荷智能体构成供需博弈关系,通过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可求解使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点。例如,工业负荷智能体为降低用电成本会倾向于在电价低谷时段集中用电,而发电智能体则希望负荷平稳以减少调峰成本,通过博弈模型计算得出的优化策略,既能使工业用户获得电价优惠,又能避免发电侧过度调峰,最终实现社会总效益提升。

事件触发型协同控制策略可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该策略设定特定触发条件,仅当电网状态超出阈值时才启动智能体间的协同动作,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通信与计算消耗。例如,当区域电压偏差小于 ±5% 时,各负荷智能体自主运行;当偏差超过阈值时,区域协调智能体立即触发电压调节协同机制,指令无功补偿智能体与可调节负荷智能体联合动作,快速将电压恢复至正常范围。这种按需协同的方式可使通信量降低 40% 以上,显著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五、实际应用案例

某工业园区智能电网改造项目采用了多智能体负荷协同控制系统,该园区包含 12 家制造企业、2 座分布式光伏电站与 1 套 10MW/20MWh 储能系统,日均用电负荷峰值达 80MW。系统将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工业负荷与变压器分别建模为独立智能体,通过区域协调智能体实现局部协同控制。

在负荷高峰时段(8:00-10:00、14:00-16:00),系统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协同控制:首先,光伏智能体每 5 分钟向区域协调智能体上报预测出力;其次,负荷智能体根据生产计划提交可调节负荷容量;最后,区域协调智能体结合储能系统充放电状态,制定 15 分钟滚动优化方案。当预测光伏出力下降时,协调智能体提前指令储能系统放电,并引导非连续生产设备推迟启动,确保变压器负载率不超过 80% 。

项目运行数据显示,多智能体系统应用后,园区负荷峰谷差从 25MW 降至18MW,光伏自发自用率从 60% 提升至 82% ,变压器过载次数从每月 3-5 次降至零次。同时,通过动态调整用电时段,各企业平均用电成本降低 7.3% ,验证了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实用价值。

六、结论与展望

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分布式协同控制,有效解决了智能电网中负荷动态波动与多元主体协调的难题,其自主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使其成为未来电力系统控制的重要技术方向。当前,系统在大规模智能体协作效率、通信安全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未来可通过边缘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随着 5G 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多智能体系统将在虚拟电厂、微电网集群控制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智能电网向更高效、更可靠、更经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