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论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原因及防控

作者

王德智

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义县动物卫生监督中心

1 畜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及其主要病因

在长期的畜牧养殖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发现,动物常见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作为动物养殖过程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具备一定潜伏期以及临诊表现,同时具备传染能力的一种疾病类别,常见的畜禽传染病主要包括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等等,该类疾病的诱因往往较为复杂,传染渠道较为多元,影响范围较为广泛,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诊疗与控制较为困难,已成为畜牧业发展进程当中需要面对的关键性挑战之一。

1.2 寄生虫病

原虫、蠕虫以及节肢动物等虫类可能会寄生于畜禽体表或体内,进而诱发寄生虫病。该类疾病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普遍性与广泛性,相较于传染病而言,寄生虫病的发展速度往往较慢,临床表现不明显,一些病畜病禽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诱发动物死亡。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较为成熟,若及时诊治,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动物临床症状,降低其对动物养殖业造成的影响。

1.3 普通病

相较于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而言,动物普通病的类型与范围更加广泛,其中涉及生育问题、组织炎症、脏器疾病、黏膜疾病、消化不良、精神系统疾病等不同类别,此类疾病的诱发因素可能涵盖饲养环境突变、动物遗传问题、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外伤、营养摄入单一等等,在针对此类疾病进行防治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动物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动物的症状得到及时消失,能够及时抑制病症对于动物养殖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2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对策

为全面推进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与生活质量,相关技术人员以及兽医部门应当从实际出发明确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对策,并能够进行积极落实,使动物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

2.1 强化防疫检疫力度

做好畜牧业与养殖业的防疫检疫工作,是保障动物免受疫病传播影响、严控疫病发展范围、提升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兽医人员应当针对性强化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开展力度,有效落实上级兽医部门相关部署要求,切断传染疾病以及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渠道以及传播路径,严控其发展规模。首先,在针对畜牧动物进行养殖与疫病防控的同时,兽医人员应当与养殖户共同建立完善的进出管控制度,一旦疫病源头出现,兽医人员以及畜牧业养殖户应当严格落实出入制度,做好出入人员筛查与登记工作,同时按需对出入人员进行消毒处理,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动物养殖现场,一方面减少内外环境交流过程中各类病原体的往来传播,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人畜共患疾病的产生风险,确保畜牧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其次,在针对外来品种进行养殖与引进的同时,应当遵循安全性原则,对外来品种做好检疫与观察工作。养殖户应当在专业兽医人员的指导下,严控外来品种动物与原有动物的混养,以 100 天为周期对外来品种动物进行隔离观察,无异常过后方能进行混养,有效避免传染病、寄生虫等在不同品种动物之间的相互传播,减少疫病给养殖业带来的影响。最后,定期对场区内养殖畜禽进行检测。养殖户应当在专业兽医人员的支持下,针对动物的养殖情况进行定期监控,对存在疫病症状的动物进行及时检查、隔离与治疗,使养殖场内部的疫病传播源头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给出针对性、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确保相关治疗效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

2.2 优化动物饲养方案

在畜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科学饲养是杜绝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养殖户应当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针对其以往的饲养方案进行全面优化,严格落实预防要求与预防原则,使动物养殖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加强疾病预防效果。例如,养殖户可在兽医引导下针对饲料配制方案进行全面优化,相关养殖户应当考虑到畜禽不同龄期与生长阶段的相关特点,同时针对饲料方案进行及时调控,例如在幼龄期,可针对性提升饲料配比当中的蛋白质比重,使畜禽生长过程当中能够在饲料内部吸收到更加广泛的蛋白质,帮助畜禽实现生长发育目标。在饲育后期,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比,加大纤维素等物质的比重,使畜禽体内的营养更加均衡,保障相关肉产品的生产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饲养管理以及饲料调节的同时,技术人员还应当关注到饲喂周期以及饲喂量所造成的影响,提升动物饲养方案的科学性。

2.3 严控动物养殖环境

首先,在针对畜禽进行饲育与喂养的同时,养殖户应当考虑到畜禽的生长特点与适应能力,同时针对相关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全面优化,使其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养殖户以及技术人员应对畜禽居舍的建筑结构、通风换气设施、饮水取食设施等进行全方位改进。当进入冬季时,应当做好畜禽生活环境的保温工作,当进入夏季时,则应当做好通风隔热,有效减少大范围温差对畜禽生长所造成的影响,保障畜禽的良好生活环境。其次,在针对畜禽进行养殖的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动物之间相互接触所引发的病症影响,做好畜禽之间的隔离,减少疫病的发生可能性。养殖户应当在兽医人员的要求下,对动物圈舍及时进行通风、换气与清洁消毒,做好空间内部杀菌工作,减少动物生活环境当中的病原体含量,使动物疾病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在环境卫生保障和清洁的过程中,养殖户应关注不同类别畜禽动物的需求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清洁模式和周期,提升生活环境清洁方案与畜禽品种之间的适应性,有效落实养殖规范以及养殖技术要求。

2.4 关注动物疫病监控预防

首先,为进一步提升对畜禽养殖情况的掌握力度,使动物疫病的传播与发展状态得到及时监控与分析,各地方兽医站以及疫病防控单位应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动物健康档案制度,针对不同养殖场与个体养殖户所辖动物生长状况进行归档管理,明确其生长发育阶段、免疫接种情况以及动物疫病发生情况,使兽医人员以及疫病防控单位更加全面地了解到相关畜牧养殖业动物的基本状况,有效提升疫病监控防治方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使相关疫病的发展与传播得到进一步控制。其次,为进一步提升畜禽动物对于不同类型疫病的免疫与抵抗力,兽医人员应当引导养殖户做好动物免疫接种工作,结合常见的传染病类型进行疫苗接种,使各类畜禽能够获取到重点传染病的抗体,同时强化其对于特定传染病的抵御能力,切断传染病的传播路径,抑制其传播势头,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3 结语

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动物疾病往往成为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兽医人员以及养殖户应当加强对常见动物疾病的了解,并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对动物疾病进行防范和控制,减少对养殖业的影响,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芳林 . 畜牧养殖产检动物疾病及标准化防控措施 [J]. 畜牧兽医科学( 电子版 ),2022(5):150-151.

[2] 徐 毅 . 畜 牧 养 殖 动 物 疾 病 病 因 分 析 与 防 控 措 施 [J]. 畜 禽业 ,2020,31(9): 84+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