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见传统,立德树人
黄梓欣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东沙小学
德育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 “君子六艺”“举孝廉” 等制度均蕴含德育内核 [1-3]。进入现代社会,我国教育仍坚持 “五育并举”,将德育置于首位。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内容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因认知水平有限,难以自主提炼文化内涵,需教师引导,使其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实用价值的人才。
一、在汉字教学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与载体,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其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承载着古代生产生活、思想观念与制度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 3000 多年,3000 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小学阶段是汉字启蒙的关键期,教学中需突出汉字的历史厚度与美学价值(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可通过汉字演变史讲解,让学生理解其作为象形文字的独特性。例如:“水”的甲骨文像河流中蜿蜒的流水,点缀的圆点象征水滴或浪花,直观展现自然形态;“苗” 由 “田” 与 “草” 构成,“田” 在下、“草” 在上,形象表达 “幼苗从田间生长” 的含义;“愁” 被诗人诠释为 “离人心上秋”,将抽象情感与季节意象结合,体现汉字的意境美。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结合汉字的图画特征与文化内涵,能避免机械记忆,加深理解。同时,可借汉字“方块”形态,引申“天圆地方”“中正平衡”的传统思想,传递“堂堂正正做人”的价值观,让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 “精气神”。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文言文是先秦语言习惯,古诗词融合古人精神品质与高尚情操,彰显凝练语言艺术。教师应提炼展示其内容美、形式美、精神美。
如《静夜思》用 “疑”“霜” 等字,生动表达思乡之情与孤独之感。《望庐山瀑布》以夸张想象手法,描绘瀑布壮美,展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古文《自相矛盾》告诫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囊萤夜读》启示人们要勤奋学习。这些古诗文蕴含的 “诚信”“勤学”“爱国” 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教学中还应强调诵读,让学生在音韵节奏中体会文言文的庄重感与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受古人的语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
三、在阅读教学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是小学教学重点,关系到学生多种能力与价值观培养。语文课本许多课文可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突出这一点。
首先,选择反映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作为阅读文本,除课内古诗文精读外,增加课外阅读,如 “四大名著”“三字经” 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
其次,教师要做好导读和文化解读。导读介绍作品背景等,为学生阅读打下基础。文本解读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如阅读《离骚》,介绍屈原背景,联系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京剧趣谈》,可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美,激发对传统戏曲的喜爱。
最后,可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对比,如了解屈原事迹后,引入文天祥作品及《狼牙山五壮士》,总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思想,再对比外国《最后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推动跨文化理解。
四、在综合实践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理学家提出 “知行合一”,近现代教育家强调 “教学做合一”,都指出实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孩子活泼好动,缺乏抽象思维,语文课程应注重实践,突显传统文化。
如学习爱国诗词后,组织诗歌朗诵或主题班会;学习与音乐相关课程后,进行传统音乐演奏;学习小说片段,组织课本剧表演;学习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学习《端午粽》后,让学生包粽子、赛龙舟等,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实践形式可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结合,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在语文作业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应多元化。作业是课堂重要组成部分,可渗透传统文化。如学完描写动植物、景物的课文,让学生画画;学完叙事文章,让学生制作简笔画、漫画;学完春日诗篇,让学生以 “春天” 为主题习作或摄影。这种 “活教育” 方式设计作业,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实践,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事半功倍。
教育的意义在于育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小学语文智育成果显著,但德育有待加强。在立德树人要求下,应将语文课堂作为平台,挖掘传统文化,以多样方式展示,让学生心中充满爱国与爱传统文化之情。
参考文献:
[1] 陈岷, 李俊勇. 机械类专业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 印染助剂, 2017,000(0z1):476.
[2] 曹林 . 探究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影响 [J]. 中国文艺家 , 2023(4):82-84.
[3] 曹婉丰 . 从”孝悌” 到”举孝廉”— —略论汉代政治与伦理的同构 [J].现代哲学 , 2020(6):6.
[4] 王镔. 初中文言文课内外阅读[M]. 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5] 侯生敏 . 浅谈文言文实词教学 [J]. 学周刊:上旬 , 2012(5):1.
[6] 李湘运 .”知行合一”的境界 [J]. 群言 , 2019(11):2.
[7] 林峰.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促进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J]. 福建陶研,2021(1):46-48.
[8] 杨文极 , 何伟 . 谈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与王玉樑先生商榷 [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 2014, 12(4):23-27.
[9] 黎成 . 论用辩证法分析陈鹤琴的 \”活教育 \”及其未来发展 [J].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