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李小玲
重庆市黔江区新华小学校 重庆 409000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往往难以投入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教育工作者致力于优化教学模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在新课程被修改后,小学数学教学面临了很多的挑战、问题,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相对不够密切,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和互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方面的调动效果欠佳 [1]。而且更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过程的评价。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与条件,导致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育事业越来越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优化,确保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意味着它能够对后续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牢记情境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的服务,但是不能只关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也不能只关注数学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2]。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指导,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辨认方向”这一课程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确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提升教育的品质与质量。教师:“同学们,你们的方向感怎么样呀?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的教师在哪个方位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门课所包含的一些知识概念,在将学生带回刚才的问题,譬如:教室在校园的东北方向。然后引导学生以自己家或者同学家作为参照物,描述在学校途经的特殊性建筑物的方位,使学生可以主动探索,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问题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自主发展特点
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提高学生与相关问题的共鸣程度与探索意识。在小学阶段中,学生的活动往往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活泼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应以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作为依据,并拟定具有针对性、特异性的情境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的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举办主题班会,并告知学生带着食物参加。学生 A 带了橘子、学生 B 带来了评估表,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逐一登记,并统计每位学生携带食品的数量。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有哪一位同学愿意当登记员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相关加法。减法的问题,譬如:学生 A 与学生B 一共带了多少个水果?学生 A 比学生B 多带了多少个水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与讨论,确保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和统计能力。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重生活化以及数学化的平衡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将数学知识与生化融合,使生活化与数学化处于平衡的状态 [3]。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认识到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仅仅是一种为学生后续数学教学而服务的一种手段,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面积”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来到庄家园,然后为学生介绍 1 平方米的范围以及可以种的蔬菜,使学生能够对面积有充分的感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展示出来,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此外,还可以介绍不同形状的面积,例如: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圆形面积等,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融入生活,并且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指导下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指导,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致力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并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文 , 兰佳雯 . AP0S 理论视域下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概念呈现的比较研究——以两版教科书中三角形概念呈现为例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5,45 (20): 48-53.
[2] 彭国庆 . 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25, (04): 115-126.
[3] 齐铁清 . 深度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小学数学“度量衡的故事”为例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41 (0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