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发展方向
康乃菁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市 200092
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新闻传播进入新媒体主导的时代。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被非线性、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取代,传播权力向用户端转移。这一变革既带来了信息民主化的机遇,也催生了虚假信息泛滥、公共话语消解等挑战。在此背景下,精准把握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特征,探索符合数字文明逻辑的发展路径,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亟待回应的命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权,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专业媒体机构、自媒体创作者、普通用户共同构成分布式信息网络,“传受一体”成为基本特征[1]。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参与内容生产与扩散,UGC(用户生成内容)重塑新闻源结构。传播渠道上,移动互联网催生全场景覆盖: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态在智能终端融合,新闻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即时触达。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与跨媒介叙事重构了新闻时效性标准,线性传播模式被多向交互的“网状传播”替代,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彻底瓦解。
同时,算法推荐机制推动传播核心动力从事实导向转为情感驱动。视觉化、故事化的表达策略迎合快阅读习惯,情绪共鸣比事实核查更易引发病毒式传播,导致新闻专业主义的深度模式遭遇解构。同时,用户基于兴趣标签自发形成数字圈层共同体,社群内部的闭环传播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公共议题被割裂为孤立的认知场域。传受关系完成根本性重,用户通过实时评论、二次创作掌握话语主动权,媒介接近权的大幅扩张虽促进了传播民主化,却也使虚假信息治理难度倍增,情绪化叙事与理性公共讨论形成内在矛盾。
二、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一)技术驱动,用户皆媒
技术是新媒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变革与创新。在杭州亚运会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全 4K/8K 制作,并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云上转播,传输了最大 60 路高清和超高清信号,总计超过 5000小时时长。腾讯云视频极速高清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清晰的视频访问体验。同时,元宇宙、VR、AR 等技术的应用,为用户营造了沉浸式的新闻体验[2]。如新华社客户端与中国移动咪咕联合打造的“元宇宙看两会”系列媒体内容,通过 1:1 还原真实场景和历史文化,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与虚实场景的互动。技术的普及使得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用户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发布的内容,经过算法推荐与社交裂变,能够迅速传播并产生影响,形成了“用户皆媒”的局面。
(二)用户中心与交互性增强
以用户为中心是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新闻传播更强调用户体验和需求,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运用技术、内容、创意来打造沉浸式传播新模式,采用三维建模、5G、元宇宙、VR 等技术,打造出更好的用户体验,其推出的“5G云歌会”,让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隔空合唱,带领用户跨越千里尽赏祖国山河;“吉兔迎春”虚拟空间让用户可以 360 度全方位旋转视角,在虚拟世界里逛空间、玩游戏、赢年货,给用户带来真实的冲击感和体验感。同时,新闻媒体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如投票、问答、众包等,吸引用户参与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有效提升了媒体内容与用户间的互动。
(三)内容形态与叙事革新
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形态与叙事方式不断创新,以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3]。短视频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具有现场感强、视觉表达突出等特点。如《备战 ! 第八十集团军发布一条两个字的新闻,获得七十多万点赞》通过短视频形式,及时捕捉热点事件,以网民关注的军事话题为切入点,迅速引起关注。直播也是新闻传播的方式之一,可以实时传递现场信息,增强报道的时效性与现场感。在叙事方式上,新闻媒体注重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呈现,《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文化访谈 + 戏剧 + 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叙事更注重情感共鸣和社会价值传递,通过讲述普通人故事来展现社会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引起受众思考讨论。
三、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赋能于人,技术向善
在技术驱动新闻传播发展的同时,要关注技术带来的伦理与社会问题,实现技术向善。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往往会产生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等问题,对新闻真实性构成挑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核查机制和纠偏程序,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监管。同时,要尊重用户的数字遗忘权,平衡隐私保护与新闻公共价值。新闻媒体在使用用户数据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避免过度收集与滥用用户信息。此外,要提升新闻从业者的技术素养与伦理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运用技术,发挥新闻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避免技术依赖导致新闻价值标准流动。
(二)回归核心价值,重塑公共领域
新闻传播要回归核心价值,坚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发挥舆论引导与社会监督功能。主流媒体如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深入挖掘经济事件背后的真相,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为公众提供权威、全面的信息。同时,要重塑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开放、平等、理性的讨论空间。同时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讲人话、说人事、尽人责,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此基础上新闻媒体要积极搭建公共讨论平台,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此外,要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完善治理,建设健康生态
为建设健康的新闻传播生态,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完善治理体系。政府要开展“净网”“护网”专项行动,严打网络谣言、黑客犯罪、网络暴力等突出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监管和信息安全监管。媒体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管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平台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同时,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新闻传播的规范与标准,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在技术驱动下呈现出传播速度极致化、互动性增强、内容个性化与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发展方向聚焦于技术赋能用户、强化交互体验、革新内容形态。然而,也面临着虚假信息、隐私泄露、伦理困境等挑战。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向善、回归核心价值、完善治理等策略,构建健康、有序的新闻传播生态。未来,新闻传播应继续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以内容为根本,不断创新与发展,为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剑侠 . 全媒体新闻传播新模式的建构 [J]. 新闻采编 ,2025,(03):119-120.
[2] 陈斌 , 韩小林 . 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发展方向 [J]. 记者摇篮 ,2025,(07):39-41.
[3] 袁晖 . 新闻传播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报业 ,2025,(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