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鲜明特征和价值意蕴探究

作者

陶陈凯

中共磐安县委党校 322300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1.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辩证关系,对文化的起源、功能及特性展开深刻阐释,这些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构成,更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逻辑起点与理论根基。在文化起源方面,唯物史观诞生前,资产阶级观念论者将文化归结为思辨精神的产物,忽视人类实践的客观能动性。从文化功能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秉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核心观点,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存在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尽管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并非被动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1.2 历史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追本溯源,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环顾全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与中国,其中三家文明皆历经断层,惨遭野蛮文明的取代与同化,最终走向灭绝。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悠悠五千余载的发展进程里,中华民族虽屡陷危机,却总能冲破艰难险阻、跨越重重难关。从根本层面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民族精神交融、激发民族奋斗合力上,彰显出不可替代且至关重要的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一旦出现断层,无法延续,中华民族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屹立。

1.3 时代逻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国际视角审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浪潮,恰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如同一股强劲的力量,打破了地区与民族间横亘已久的壁垒,为各国打开了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创新发展自身文化的大门,极大地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频繁的互动,也使文化冲突日益凸显。于国内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显著特征。民众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而是渴望欣赏到更多契合时代要求、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文艺作品。然而,现实中文化市场的供给却未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文化领域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一些文化产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性与深度,难以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正是在国内外诸多问题与发展需求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势而生。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风险挑战,解答文化发展的时代课题,自然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2.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继承性体现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文化没有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但是有一个总的宏观的观点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抛弃各自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外交领域的广度结合。习近平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创新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时代特征,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2.2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它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来自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本性。许多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从哪来、也不注重将要到哪去,造成了传统文化的遗失,发生了民族文化断层,那么最终就会导致亡国灭种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命脉”、“民族基因”、“民族标识”等词语用到文化上,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各民族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在 2019 年 5 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发的态度拥抱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中国贡献。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3.1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永葆与时俱进的特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为我所用”的论述共同表达了要对过去历史、过去文化的继承,要尊重历史。习近平将中国传统文化同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其运用传统文化领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

3.2 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有两种代表性的两种文化思潮,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另外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相伴同生,希望通过否定民族传统文化来抹杀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历史。与文化虚无主义相对的是文化复古主义,其夸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作用,希望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这两种错误思潮的矫正,如他所说“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荣臣.做党和人民的栋梁之材[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2] 何中华.马克思与孔夫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 谢范浩, 朱迎平.管子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4] 吴海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5]陆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