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短视频内容生产及共情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吴承昱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一、引言

当前,融媒体发展正深刻改变高校宣传与信息传播格局,短视频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介之一,正逐步成为高校构建形象、传递文化、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与传统图文或长视频相比,短视频具备传播快、互动强、情感直达的优势,特别适合以“共情”为核心的传播方式。高校如何在内容生产中融入情感因素、提升传播效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分析内容生产的特征与困境,提出共情传播的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融媒体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二、融媒体时代与高校短视频传播环境分析

(一)融媒体概念及特征解析

融媒体是指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技术手段、平台整合和内容协同,实现信息多元传播和用户深度互动的一种媒介形态。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呈现出“内容多元化、渠道矩阵化、传播立体化、受众参与化”的显著特征。它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播限制,还实现了信息采集、编辑、发布、反馈的高度集成,使传播过程更加高效和精准[1]。融媒体强调“全平台覆盖、全内容融合、全流程打通”,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也极大丰富了用户的获取体验。

(二)高校融媒体中心的角色与功能

高校融媒体中心是适应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承担着校园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传播发布和舆论引导等多重职能。它不仅是学校内外信息传播的桥梁,也是师生互动、文化传承与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随着短视频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高校融媒体中心逐渐向专业化、平台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其功能已不局限于新闻宣传,而延伸至内容策划、品牌运营、数据分析和受众研究等多个层面。通过融合校园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公众号、短视频号等传播通道,融媒体中心构建起了高校专属的传播矩阵。

三、高校短视频内容生产的特点与困境

(一)内容定位与目标受众分析

高校短视频内容的定位通常围绕“知识传播、文化育人、形象宣传”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其受众主要包括在校学生、即将升学的中学生群体、校友、社会公众等。其中,学生群体是最主要的受众,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审美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偏好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内容。因此,高校在短视频内容定位上,既要紧扣校园生活、学术研究、师生风采等传统教育话题,又要兼顾情绪共鸣和社交传播力。

(二)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探索

在表达方式上,高校短视频呈现出多元化与融合化的趋势,常见形式包括 Vlog、校园微纪录片、人物专访、搞笑段子、情景剧、知识科普等。内容风格趋于“轻量化、情绪化、故事化”,强调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并激发共情反应。高校创作者在短视频中广泛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快节奏剪辑、流行配乐、弹幕互动等表达手法,使内容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不少高校还尝试通过热点话题植入、校园 IP 塑造和跨平台联动等方式增强内容的传播张力和品牌效应。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校短视频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内容生产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内容同质化严重,许多高校在选题和表现手法上缺乏创新,容易陷入“模仿流行风格”的误区,导致传播力不足。其次是专业人员和资源匮乏,不少高校融媒体团队由学生或兼职教师组成,缺乏系统培训和持续创作能力,影响内容质量和持续更新。再次,内容生产与平台传播之间脱节,部分高校仍以传统的“发布导向”思维运营短视频,忽视平台算法机制与用户行为规律,导致内容无法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四、高校短视频共情传播的策略研究

(一)内容共情策略

内容是共情传播的核心,高校短视频要打动人心,必须在内容创作上注重情感价值的传递。内容共情策略应聚焦真实、亲切、有温度的主题,从校园生活、师生关系、成长经历、学术追求等方面挖掘情感共鸣点。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如一位努力备考的学生、一位默默奉献的教师或一段特别的校园回忆,能够引起观众的情绪共振,唤起共鸣与认同 [2]。高校短视频应重视情绪表达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通过剧情铺垫、情节反转、氛围烘托等叙事技巧,引导受众从“观看”走向“感受”。

(二)形式与技术创新策略

在短视频传播中,内容形式与技术手段是放大共情效果的重要工具。高校应探索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微剧情、Vlog、短纪录片、校园漫拍、混剪等,让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沉浸感。微剧情短视频通过故事化表达可以迅速引导受众情感投入,而 Vlog 则以第一视角展现学生真实生活,更贴近目标群体。在技术层面,应合理运用剪辑技巧、背景音乐、字幕设计、AR/VR 等新技术,增强视频的情绪渲染力和表现力。例如,通过慢镜头表现温情瞬间、通过快节奏剪辑增强节日氛围等。

(三)互动传播策略

共情传播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高校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激发用户参与感,通过评论、点赞、分享、投票等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尤其在视频中设置话题引导或情感提问(如“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进校园的感觉吗?”),可以激发受众情绪回应,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与内容共创。同时,积极回应用户评论、转发用户作品、举办线上活动(如短视频征集、话题挑战赛等),有助于构建情感连接,形成高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同体。鼓励学生成为内容生产者,采用“学生视角讲述学生故事”,不仅提升内容的真实感,也强化了传播的亲密感与代入感。

(四)平台运营策略

在多平台传播环境下,高校短视频要实现广泛共情传播,必须制定科学的运营策略。首先,应针对不同平台的受众特点、算法规则和内容偏好,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如抖音偏重娱乐性与节奏感,B 站更注重知识性和社区文化,小红书则倾向于生活方式和情感分享,高校需进行内容结构与风格的适配与调整。其次,要打造高校短视频品牌化形象,统一视觉风格、内容调性和发布节奏,增强用户记忆点[3]。高校应构建完整的传播矩阵,形成由官方账号、学生创作账号、合作媒体账号等构成的联动网络,实现内容的裂变式扩散。同时借助数据分析工具监测传播效果、用户反馈与舆情动向,持续优化内容策略与发布时间。

五、结论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短视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情感传递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高校短视频内容生产特点、传播环境及共情策略的分析,指出:内容真实、形式新颖、互动有温度、运营有策略,才能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引入智能技术,提升短视频内容的专业性与感染力,构建具有影响力的高校传播品牌。

参考文献:

[1] 潘博洋 . 高校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J]. 中国传媒科技 ,2025(6):41-44.

[2] 张丽源 . 新时代高校融媒体发展路径探索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4):21-23.

[3]吴洪亮.短视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注意力生产及实践——以 Vlog 为例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9):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