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住宅建筑混凝土强度检测中回弹法的应用

作者

戢俊峰

十堰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引言:

建筑结构检验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先要做好建筑结构检验工作。而混凝土强度检测作为结构检验的重点,在结构检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混凝土强度检测过程中,通常采用回弹法、钻芯法等多种检测方法。回弹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测方式,由于具有应用便利、评定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等优点,故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回弹法检测前的准备要求

1.1 检测人员资质准备

回弹法检测对人员专业素养与操作技能要求严格,检测人员需掌握混凝土材料学、结构工程基础理论及回弹仪操作技能。首先,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学习检测原理、规范标准、操作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掌握混凝土表面判断、回弹点布置、异常数据识别等技能;其次,需取得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有效岗位证书,且证书涵盖混凝土强度检测项目。

检测前,团队需组织技术交底,明确住宅项目结构特点、混凝土浇筑部位、设计强度等级,制定个性化检测方案,划分人员职责;同时,人员需熟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等现行规范,确保检测符合要求。

1.2 检测设备准备

回弹仪是核心设备,其性能决定检测准确性,需做好选型、校准与维护。选型上,一般强度混凝土(C10-C60)用中型回弹仪,薄壁构件或低强度混凝土(低于 C10)用轻型回弹仪,确保量程与精度适配。

校准方面,每次检测前需在标准率定钢砧上率定,环境温度控制在5-35℃,垂直对准钢砧缓慢施压,连续 5 次弹击,平均值需在 80±2 范围内,超范围需调整维修至合格;回弹仪校准周期不超过 6 个月,或累计弹击 6000 次时,需送资质机构全面校准[1]。

维护上,检测前检查回弹仪弹击杆、指针、刻度盘等部件是否完好,清理弹击杆油污杂质,检查弹簧弹力,发现损坏或异常及时更换维修。

1.3 检测对象前期调查

检测前需全面调查住宅混凝土结构,明确检测范围与部位,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首先,收集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资料、混凝土浇筑与养护记录,了解混凝土设计强度、配合比、水泥品种、骨料类型、浇筑时间、养护方式,为强度分析与异常数据判断提供参考。

其次,现场勘查结构表面,检查是否有裂缝、蜂窝、麻面、露筋等缺陷,记录缺陷位置、大小、数量与严重程度,严重缺陷部位避开,小缺陷部位在周围选完整混凝土表面检测;同时初步判断碳化深度,为后续是否修正提供依据。

此外,根据建筑结构类型与受力特点确定检测部位优先级,优先选择梁、柱、板、墙等承重构件,同一构件选代表性截面与表面,避开边缘、棱角、预埋件附近,避免影响检测代表性。

2. 回弹法检测过程中的操作要求

2.1 检测区域确定与处理

检测区域选择与处理是结果准确的关键。区域需选混凝土表面平整、清洁、无疏松层、麻面、油污、浮浆的部位,且与构件主体混凝土同批次、同配合比与养护条件。梁、柱构件选侧面,避开顶面(浮浆)与底面(石子堆积);板构件选底面,底面无法操作选顶面时需处理浮浆层。

确定区域后需处理表面:有浮浆或疏松层用砂轮、钢丝刷打磨至新鲜坚硬表面;有油污灰尘用湿布擦净,干燥后检测;表面平整度差需用相近强度修补材料找平,养护至规定龄期确保结合紧密。

每个检测区域面积不小于 0.04m2 ( 200mm×200mm ),同一构件至少选 3个区域,尺寸小的构件可减至不少于2 个,同时增大区域面积。

2.2 回弹点布置与弹击操作

回弹点需均匀分布、避免重叠、覆盖区域,每个区域不少于 16 个点,点间距不小于 20mm,与区域边缘距离不小于 10mm,避开钢筋、预埋件、管线等金属构件,与钢筋距离不小于 30mm ,防止干扰回弹值 [2]。

用粉笔或记号笔标记回弹点,弹击时保持回弹仪与混凝土表面垂直,缓慢均匀施压,指针对准回弹点,弹回后迅速读值记录,每个点只弹击一次,异常点取消并重新布置。

弹击中观察设备状态,出现卡顿、指针跳动异常立即停止,排除故障并重新率定合格后继续;操作需在无风、无振动环境进行,避免环境影响。

2.3 碳化深度测量操作

混凝土碳化会使表面硬度增加、回弹值偏高,需测量碳化深度并修正。每个检测区域在回弹点附近,用钻芯机或冲击钻钻直径 15-20mm 、深度 20-30mm的垂直孔洞,清理碎屑后喷 1% 酚酞酒精溶液,干燥后观察颜色:未碳化混凝土变红,已碳化不变色。

用碳化深度测量仪或钢尺测未变色区域深度,每个区域测 3 个值取平均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大于 2mm 需重新测量,仍不符则增加点数,读数精确至0.5mm。

3. 回弹法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要求

3.1 回弹值数据筛选与处理

检测后先筛选每个区域的回弹值,剔除异常数据。16 个回弹值先算平均值,若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大于 10,同时剔除两者,对剩余 14 个值再算平均;若仍差大于 10,继续剔除,直至差 ⩽10 或剩余值不少于 10 个;剩余值少于 10 个则该区域检测无效,需重新选区域。

剔除异常后算剩余值平均值,即为区域回弹代表值;有碳化深度的,按JGJ/T 23 规程查修正表得修正系数,用回弹代表值乘以系数,得到修正后回弹代表值。

3.2 混凝土强度推定

根据修正后回弹代表值,结合碳化深度、浇筑龄期,按规范公式或测强曲线推定强度。优先用针对特定地区、配合比与原材料的专用测强曲线,无专用曲线时用全国统一测强曲线。

根据修正后回弹代表值与碳化深度,在测强曲线上查混凝土抗压强度,即为区域强度推定值;同一构件多个区域需算推定值平均值,作为构件强度代表值。

同时分析推定结果合理性:推定强度≥设计强度,且最小值≥设计强度0.85 倍(重要构件)或 0.8 倍(一般构件),则判定满足设计要求;否则需用钻芯法等破损检测验证,避免误判。

3.3 检测报告编制

检测报告需全面、准确、清晰,包含工程名称、检测日期、部位、混凝土设计强度、检测规范、设备信息(型号、编号、校准日期)、人员与审核人员资质、检测区域数量与位置、各区域回弹值、碳化深度、修正后回弹代表值、强度推定值、检测结论等 [3]。

报告数据需真实,附原始记录表;结论需明确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满足则提进一步检测、结构加固等建议;报告需检测人员签字、单位盖章,注明有效期,确保具备法律效力与权威性。

4. 回弹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4.1 环境因素影响与应对

环境温度、湿度、风速会影响检测结果。温度低于 5℃或高于 35℃时,混凝土表面硬度与回弹仪性能变化,需在 5-35℃环境检测,无法满足则按规范进行温度修正;湿度大于 80% 或雨天,混凝土表面吸水致硬度降低、回弹值偏低,需停止检测,待表面干燥后进行,受潮表面用干布擦干并放置至水分蒸发。室外强风会影响回弹仪稳定性,需搭建临时防护棚遮挡,避免干扰操作。

4.2 不同结构部位检测差异应对

住宅不同结构部位施工工艺、养护条件、受力状态不同,混凝土强度分布不均,需针对性检测。梁、柱等竖向构件浇筑易分层,下部石子堆积强度高、上部浮浆强度低,检测区域选中部侧面,避开上下边缘;板构件厚度小、表面易有浮浆,跨中与支座应力不同,优先选底面检测,顶面检测需彻底清除浮浆并增加区域数量。

剪力墙面积大、易有收缩裂缝,检测前检查裂缝,避开裂缝区域;边缘构件与墙体主体强度可能不同,需分别选区域检测,避免混淆导致结果不准。

4.3 检测结果验证与复核

回弹法有局限性,检测后需验证复核。用钻芯法验证,在同一构件回弹检测区域钻芯样,做抗压试验得实际强度,与回弹推定强度对比,差值在 15% 以内则结果可靠,超差需分析原因(如碳化测量误差、回弹点布置不当),重新回弹或扩大钻芯范围至结果一致。

内部复核由专业人员检查检测记录表、数据计算、强度推定,核对读值、筛选、碳化测量、公式应用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重算;同时将回弹结果与施工资料(浇筑记录、养护记录、试块抗压报告)对比,差异大则调查试块制作、养护或回弹操作问题,全面验证结果合理性。

5. 结论

回弹法是住宅混凝土强度检测重要手段,应用要求覆盖检测前(审核人员资质、校准设备、调查对象)、中(规范区域处理、弹击点布置、碳化测量)、后(处理数据、推定强度、编报告并复核)。需考虑环境与结构差异影响,遵循要求可确保结果真实,为验收评估提供依据,保障住宅安全寿命,提升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慕春梅 . 多方法联合的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研究 [J]. 新疆钢铁 ,2025,(03):82-84.

[2] 王 奋 . 房 建 工 程 混 凝 土 强 度 检 测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水泥 ,2025,(08):98-100.

[3] 朱绍强 . 混凝土试验检测及质量控制策略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