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融入的现状研究
王阳 马玥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重要的体育教育价值[1]。在乒乓球课程教学中,融合比赛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乒乓球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然而,目前竞赛机制在乒乓球课程中的融入情况存在诸多差异,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融入的现状
2.1 实施情况
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乒乓球课程中尝试融入竞赛机制。从小学到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乒乓球竞赛活动开展[8]。小学阶段多以趣味竞赛为主,如定点发球比赛、推挡接力赛等,旨在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培养基本的球感和运动习惯。中学阶段则逐渐增加了竞技性,开展班级间、年级间的乒乓球比赛,比赛项目包括单打、双打等。高校中,乒乓球竞赛机制的融入更为多样化,除了常规的校内联赛,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际比赛,甚至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
在社会乒乓球培训机构中,竞赛机制同样被广泛应用。例如一些大型的乒乓球俱乐部,会定期举办内部学员的积分赛,根据比赛成绩划分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机会。
2.2 取得的成效
2.2.1 激发学习兴趣
竞赛机制的融入让乒乓球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富有挑战性。学生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会更加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和训练中 [5]。例如,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际学生开设的乒乓球特色课程中,创新性地将巴黎奥运会团体赛制融入课堂教学,32 名国际学生组成 10 支跨国团队展开角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挥拍竞技中感受国球魅力。
2.2.2 提升技能水平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有机会在实战中运用所学的乒乓球技术,不断积累比赛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技能水平。在某师范大学乒乓球课程教学实验中表明,应用竞赛教学模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发展[3] 。学生在比赛中面对不一样的参赛对手,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这对他们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2.2.3 培养综合素质
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平竞争意识。团体类比赛过程中,队友之间的默契程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利于培养团队间学生们的协作精神。同时,面对比赛的胜负,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例如在一些高校的乒乓球联赛中,学生们在比赛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为团队荣誉而战,在这个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2.3 存在的问题
2.3.1 赛事组织难度大
组织乒乓球竞赛需要考虑场地、时间、人员、器材等多方面因素。这类困难在学校中尤为突出,各专业、各年级的课程安排不同,学生的课余时间就不同,因此不利于统筹合适的比赛时间。同时,比赛的裁判组织、赛程安排等工作也较为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一些学校因为赛事组织困难,导致竞赛活动无法定期开展,影响了竞赛机制的有效实施。
2.3.2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部分学生由于乒乓球基础较差或者对比赛存在畏惧心理,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反馈在竞赛机制的实施中即学生参与度相对失衡的现实情况。一些基础好、有比赛经验的学生频繁参赛,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很少有机会参与,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3.3 竞赛规则理解不足
在竞赛过程中,一些学生对乒乓球竞赛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比赛中出现违规行为。这不仅有失比赛的公平性,也拉低比赛的质量[4]。例如,在一些基层乒乓球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发球不规范、击球违例等情况,而参赛学生和裁判对此的判罚标准不够清晰。
2.3.4 商业利益干扰
在一些社会组织的乒乓球赛事活动中,存在明显的过度商业化问题。例如“某继科杯”赛事,选手购买课程后参与比赛,存在变相销售课程的嫌疑,这种商业利益的干扰可能会影响赛事的纯粹性和公平性,也会对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优化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融入的建议
3.1 优化竞赛机制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技能水平等因素,设计多样化的竞赛形式和分组方式。例如,除了常规的单打、双打、团体赛,还可以设置混合双打、趣味挑战赛等项目。在分组时,可以采用动态分组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和进步情况适时调整分组,让水平相近的学生进行比赛,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观赏性。
3.2 完善赛事组织管理
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加强对乒乓球赛事组织的投入,合理安排比赛时间和场地。可以利用社团活动、运动会等形式举办比赛,避免与常规的教学课时冲突。同时,提高裁判执裁能力,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执裁培训,提高裁判队伍的执裁水平,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此外,借助信息化手段,如使用专门的赛事管理软件,简化赛事报名、赛程安排、成绩统计等工作流程,提高赛事组织效率。
3.3 提高学生参与度
针对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例如,设立参与奖、进步奖等,对积极参与比赛和在比赛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增强参赛信心。此外,还可以开展班级内部的选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选拔过程中,从而提高整体的参与度。
3.4 加强竞赛规则教育
在乒乓球课程教学中,增加对竞赛规则的讲解和培训内容。可以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演示、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竞赛规则。同时,在比赛前对参赛学生进行规则培训,确保他们在比赛中能够遵守规则。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裁判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规则。
3.5 规范商业赛事运作
对于社会乒乓球赛事中的商业行为,应加强监管和规范。制定明确的赛事商业运作规范,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赛事的负面影响。确保赛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不是单纯追求商业利益。
四、结论
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的融入在当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对现状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优化竞赛机制设计、完善赛事组织管理、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竞赛规则教育以及规范商业赛事运作等措施对于促进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乒乓球课程竞赛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乒乓球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在乒乓球运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荣芝 .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 [D]. 上海体育学院 ,2012.
[2] 王一凡 . 高等院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体美融合”的实现路径 [J]. 新体育 ,2025,(14):58-60.
[3]宋亚炳 , 王伟强 , 刘建进 , 等 . 竞赛教学模式在乒乓球选项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J]. 体育学刊 ,2014,21(02):90-94.
[4]杨茉 . 高校乒乓球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J]. 健与美 ,2025,(07):92-94.
[5]关睿. 大学乒乓球教学“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实践[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3):155-157.
本论文为 2025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国球引领下竞赛机制在乒乓球课程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5108 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