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小学语文中低年级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张寰 赵晓光
河南省新乡市和平路小学
一、AI 架桥——文字变画面,抽象化具象
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孩子们对着课本上的静态插图总有种距离感。有个孩子问:“老师,‘五光十色’到底是红的还是绿的?”我突然意识到,中低年级学生对抽象词语的理解,光靠描述远远不够。于是我打开“妙笔生花”APP,输入课文里“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屏幕上立刻生成了淡粉、橙红、乳白的珊瑚群,阳光透过海水在珊瑚上折射出晃动的光斑——这就是AI 的动态场景生成技术在发力。它不只是简单的图片展示,而是通过光影模拟和粒子特效,让“五光十色”这个词有了具体的色彩和动态。
教《秋天的雨》,我利用了 3D 建模技术。课文里“银杏叶像小扇子”,普通插图只能画出静态的叶子,而 AI 生成的银杏叶会随着虚拟的“秋风”轻轻扇动,边缘还带着被阳光照透的半透明感。孩子们伸出手跟着“扇”,嘴里念叨着“扇走了夏天的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AI 技术的价值,在于把文字里藏着的“细节”和“情感”挖出来,变成孩子能触摸到的体验。以前总觉得技术是冷冰冰的工具,现在发现它能帮孩子搭建从“看到”到“理解”的桥梁。
这种技术特别适合讲写景的课文,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能让孩子像“亲眼看见”一样理解课文里的景色。 不过用的时候得注意,不能让画面太花哨,比如展示西沙群岛时,我只重点做了珊瑚和鱼群,其他景物简单带过,不然孩子的注意力会被无关的细节抢走。
二、智能作伴——互动生趣味,被动转主动
班里的小宇平时上课总低着头,可上次教《陶罐和铁罐》时,他却举了三次手。这多亏了“趣学喵”APP 的语音互动功能。我让孩子们对着麦克风和 AI对话,小宇扮演陶罐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没必要吵架。”AI 立刻用傲慢的语气回:“懦弱的东西,你敢和我比吗?”小宇眼睛一亮,又试着说:“我确实没你坚硬,但我不会生锈啊。”——这是 AI 的语音识别技术在精准捕捉他的话,角色模拟算法在匹配铁罐的性格。
以前教对话类课文,总怕内向的孩子不敢开口,现在有了 AI 当“对手”,孩子们反而放得开了。他们会故意说些课文里没有的话,比如“铁罐你别骄傲,会被雨水淋坏的”,然后兴奋地等着AI 怎么回应。识字课上也是,孩子写“晴”字把“日字旁”写成“目字旁”,APP 的字符识别技术马上跳出提示:“晴天要有太阳哦,日字旁才对呀,你写成眼睛的‘目’啦。”这种带着童趣的纠错,比我在黑板上反复强调管用多了。
这种互动技术适合童话、寓言这类有对话的课文,像《狐假虎威》《狼和小羊》,也能用在识字、拼音练习里,让孩子觉得像在和“会说话的课本”聊天。 但我也发现,得控制互动时间,不然孩子光顾着和人工智能“抬杠”,忘了课文重点。所以每次互动前,我都会先提个小要求:“注意听AI 小智说的话里,哪个词最能看出铁罐很骄傲。”
三、AI 助力——分层设情境,差异促共进
刚接手一个班时,我最头疼的是学生水平不一。有孩子能背整篇课文,可有的还在认“氵”偏旁。直到用了“智学精灵”APP,我才找到解决办法。它的数据分析技术像个“隐形助手”,会悄悄记录:小诺总把“河”写成“何”,小涵读“跑”字时声调总错。这些数据生成的“能力画像”,比我凭经验判断
准多了。
教《司马光》时,我根据画像分组:给小诺他们组推“看图填字”,屏幕上先跳出司马光举石头的动画,再出现“( )起石头”的填空题,选项里还有“举、打、拿”的图片提示——这是 AI 的个性化推送技术在干活;给小涵他们组开“故事续编”,他们输入“大家救起小伙伴后,会说什么”,APP 就自动生成对应的插画,比如小伙伴拉着司马光的手笑的画面,还会提示“可以加上司马光擦汗的动作哦”。最明显的变化是小诺,以前听写总错一大半,现在用APP 的“偏旁配对”游戏,他知道了“河”带“氵”是因为和水有关,最近听写只错了两个字。这让我意识到,AI 的分层技术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够得着”的目标。
这种技术适合所有需要分层教学的内容,比如生字过关、句子练习,能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小任务”。 但数据只是参考,我每天还是会抽 10 分钟单独辅导小诺,毕竟AI 再智能,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鼓励。
四、人工智能实践——遇困有妙招,平衡见真章
利用人工智能教学,效果有时一也会产生偏差。有次用 VR 带孩子“游西湖”,我满以为他们会注意“水光潋滟”的景色,结果几个男孩盯着虚拟的荷花喊:“老师,我能摘一朵吗?”一节课下来,他们记住了“荷花能摸”,没记住课文里“西湖的水真绿啊”。通过分析我改用“奇幻之旅”VR 软件的任务标记功能,在虚拟场景里加了几个小气泡:“找到课文里写湖水颜色的句子”“看看苏堤上的树,和课文里哪个词对应”。孩子盯着气泡看,就会弹出课文段落。这招果然管用,孩子也不会跑神了。
VR 全景技术适合讲游记或需要“身临其境”的课文,比如《颐和园》《日月潭》,但一/ 要提前用标记功能给孩子“划重点”,才不会只顾着玩。 说到底,技术是工具,不能代替课堂的“人气”。有次我让孩子用 AI 画“秋天的田野”,画完后我没直接点评,而是让他们拿着平板互相讲:“你画的稻子为什么是黄色的?课文里哪个词能说明?”这样一来,AI 生成的画就成了交流的桥梁,而不是终点。
五、以理论锚定“赋能”本质,深化情境教学内核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AI 技术赋能小学语文中低年级情境教学,是为学生搭建“最近发展区”具象支架,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对象,契合“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理念。一依据情境教学理论,AI 通过技术升级情境标准,延伸了“触及儿童精神世界”的内涵,是对传统情境教学的时代补充。回归核心命题,“赋能”是贴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服务于“情境真实性与教育性统一”,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文字、爱上表达。技术需锚定边界,最终让课堂兼具本真与活力,回应“技术服务教育本质”的深层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