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潘云青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三甲中学 318014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解深度不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成为提升教学质量、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故事导入,引发好奇:教师在教学前,通过讲述与古诗词相关的诗人故事、创作背景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解《行路难》时,介绍李白豪放不羁的人生经历、与友人饮酒作乐的逸事,以及该诗创作时的心境,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学习。

多媒体辅助,直观呈现: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意境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使至塞上》时,播放茫茫大漠中孤烟直上、长河落日圆的壮丽画面,配以雄浑悠远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辽阔景象之中,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对于叙事性较强的古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现诗歌中的场景。如学习《石壕吏》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吏、老妇、杜甫等角色,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深入体会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情感,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二、强化诵读训练,感悟诗词韵味

明确诵读要求,掌握诵读技巧:教师应细致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确保字音准确无误,节奏清晰明了,语调抑扬顿挫得当。如在诵读七言律诗《黄鹤楼》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划分,如“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黄鹤楼;而在诵读五言律诗《竹里馆》时,则多采用“二三”节奏,如“独坐 / 幽篁( )里”。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灵活调整语速和语调,如,诵读表达壮志豪情的诗歌,语速可稍快,语调高昂;而诵读抒发细腻情感的诗歌,语速则需放缓,语调低沉。

多样化诵读形式,增强诵读效果:为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齐读、个人诵读、分角色诵读、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在学习《陋室铭》时,可通过分角色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访客等角色,从不同角度感受诗歌的情感;配乐诵读《雁门太守行》,借助激昂或悲壮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与崇高精神。

注重诵读积累,培养语感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诵读积累,利用早读、课余时间反复诵读古诗词。通过长期的诵读,学生能够熟悉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开展诵读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三、深化文化理解,提升文学素养

讲解文化背景,搭建理解桥梁: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研究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可穿插讲解。如在教授《泊秦淮》时,介绍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让学生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障碍,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词意象,把握情感内涵: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如 “月” 常代表思乡、思念,“雁” 常象征游子、漂泊等。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找出 “枯藤”“老树”“昏鸦” 等意象,分析这些意象组合所营造的凄凉氛围,进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愁。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对比拓展阅读,拓宽文化视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对比阅读策略,将同一主题、同一诗人或同一朝代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如对《春望》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深度对比研读:首先从诗体形式入手,分析五言律诗与歌行体诗的格律特点;继而探究两首诗在创作背景、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最后拓展至杜甫 " 三吏 " 的群文阅读,系统把握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深入体会诗人“穷年忧黎元”的爱国情怀和“大庇天下寒士”的崇高理想。这种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对比阅读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诗歌知识体系,又能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此外,教师还可积极推荐与教材中古诗词紧密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拓展材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他们的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多元化评价内容:改变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字词解释、诗句翻译、背诵默写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参与度、诵读表现、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等。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要注重客观性和指导性,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讨论中的表现、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等,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同时,利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如优秀的诵读录音、精彩的诗歌赏析作业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

在多元化评价内容中,特别强调利用智能 AI 和数字化辅助工具进行评价。如通过智能AI 分析学生的诵读表现,评估其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利用数字化辅助教学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数据支持。这些现代化评价手段不仅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还能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诵读训练、深化文化理解、优化教学评价等多种方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和爱国情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忠钿, 杨露英. 浅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1(5):17.

[2] 李新艳 .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J]. 小小说月刊 ,2025(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