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七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使用看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

作者

苏艳

石河子第十中学 832000

引言

2025 年七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修订,在单元主题设计、法治教育强化、传统文化渗透等方面实现突破。新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构建“我与自身—我与家庭、学校、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螺旋式学习框架,为课堂互动提供了更丰富的情境载体。如何通过互动模式创新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关键问题。

一、新教材修订特点与互动需求分析

(一)单元主题重构:从碎片化到结构化

新教材采用“单元—课—框”三级结构,删除原“目”级标题,增强单框内容的完整性。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整合亲子、师生、同伴关系,以“学会交往”为核心任务,将分散知识点转化为“家庭—班级—学校”的递进式情境链。这种设计要求互动模式突破单课时局限,构建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深度对话。

(二)法治教育强化:从知识灌输到实践体验

新教材将法治教育贯穿始终,七年级下册新增《民法典》专题,通过“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等模块呈现法律条文。例如,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中,教材引入“三鹿事件”案例,要求分析生产者、监管者、消费者的法律责任。此类内容需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互动形式,将抽象法律概念转化为具象化体验。

二、课堂互动模式创新策略

(一)情境模拟:构建法治实践场域

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为例,北京市某校开展“校园欺凌案件模拟法庭”活动:

案例重构:将教材“阅读感悟”中的校园欺凌案例改编为完整诉讼材料,包含原告陈述、证据清单、辩护词等要素。

角色分工: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辩护律师、被告人等角色,需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9 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20 条等法条进行辩论。

过程指导:教师提供“法律术语卡”“辩论策略表”等支架工具,引导学生关注证据合法性、量刑适当性等关键问题。

反思延伸:活动后组织学生撰写《庭审观察报告》,分析法律程序与实体正义的关系,并制定《反校园欺凌公约》。

该模式使法治教育从“文本学习”转向“行为模拟”,北京市教委调研显示,参与学生的法律知识测试平均分提升 27% , 85% 的学生能准确识别校园欺凌的法律界定。

(二)角色扮演: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在七年级下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学中,江西省某校设计“历史人物访谈”活动:

情境创设:以“如果岳飞穿越到现代”为假设,要求学生分组准备访谈提纲,涵盖“精忠报国”的现代诠释、“武穆遗书”的科技转化等话题。

文化解码:学生通过研读《宋史·岳飞传》、观看《满江红》影视片段,提取“爱国”“敬业”“诚信”等美德要素,并转化为访谈问题。

互动展演:各组轮流扮演“岳飞”与“现代记者”,运用“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核心概念进行对话,教师从文化符号运用、价值观表达等维度进行实时点评。

迁移应用:课后开展“寻找身边的传统美德”社会调查,学生记录快递员、

环卫工等职业群体的敬业故事,制作《新时代美德图谱》。

该模式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时空局限。江西省教研室跟踪数据显示,参与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测评得分提高 34% , 76% 的学生能主动在家庭中践行尊老爱幼等美德。

(三)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行合一

针对新教材“单元思考与行动”板块,北京市某校设计“社区法治文化节”项目:

任务驱动: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为依据,要求学生策划包含法治宣传、传统文化展示、心理健康辅导等模块的社区活动。

分组协作:学生自主组建策划组、宣传组、执行组,运用 SWOT 分析法评估社区资源,制定《活动风险预案》。

资源整合:联系法院、博物馆等社会机构提供支持,如邀请法官开展《民法典》讲座,借展青铜器复制品展示“礼法合一”传统。

成果评价:采用“360 度评估法”,由社区居民、家长、教师从活动参与度、文化传播力、法治影响力等维度进行打分,优秀项目获区教委“社会实践创新奖”。

该项目实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对接,北京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参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分提升 41% , 89% 的学生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邻里纠纷等实际问题。

三、互动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角色转型

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互动设计师”,掌握情境创设、冲突调解等技能。例如,在“模拟法庭”中,教师需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未成年人从轻处罚是否违背法律平等”等争议问题,并准备《刑法》第 17 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1 条等回应素材。

(二)技术工具赋能

利用智能终端实现互动数据可视化。如通过“班级优化大师”APP 记录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频次、发言质量等指标,生成《互动能力成长档案》;运用VR 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址,支持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传统文化保护方案”设计。

(三)家校社协同

建立“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区参与”的互动生态。例如,在“家庭保护”教学中,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契约”制定活动,将教材中“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等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条款,由社区法律顾问审核后签署实施。

结语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修订为互动模式创新提供了结构性机遇。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策略,可有效破解传统思政课“重知识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的困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互动评价中的应用,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互动模式的融合路径,为初中思政课改革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立足教材编写愿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法探究 [J]. 杨述琴 . 学周刊 ,2022(32)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D]. 冯丽芳 .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D]. 张海峰 . 云南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