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在高职“大思政课”中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
魏纯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省合肥市 23001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在烽火岁月中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党忠诚、为国奉献、为民担当的崇高情怀。每一封红色家书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与真挚情感,真实记录了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红色家书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既是对红色革命历史及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鲜活呈现,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壁垒、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有力实践,更是高职院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探究红色家书在高职“大思政课”中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能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注入红色动能,对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浸润”具有深远意义。
二、红色家书在高职“大思政课”中的育人价值
( 一)思想引领价值: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
红色家书多诞生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字里行间充满了革命先辈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红色家书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及追求进步的人士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例如恽代英在家书中多次向家人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红色家书以质朴文字、真挚的情感充分体现出革命先辈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同时,家书中革命先辈们在面对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与抉择,也为学生树立起精神标杆,引导他们在纷繁思潮中明辨是非,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坚定理想信念。
( 二) 政治启蒙价值:厚植家国同频的责任担当
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生动见证。革命先辈们在信中既牵挂家人冷暖,又坚定“为民族争生存”的信念,将“小家”的温情与“大国”的使命编织成动人的命运经纬。无论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慷慨赴死,还是赵一曼在狱中托孤信里“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悲壮抉择,字里行间都映照着舍家为国的赤诚,彰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解读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其突破“技能本位”的认知局限,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产业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刻理解工匠精神、职业坚守本质上都是家国担当的具象化,进一步体悟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厚植“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并将其内化为职业追求的精神内核,最终将“强国有我”的信念从口号变为行动,内化为每一次实训操作的严谨、每一项技术攻关的执着,成为职业追求中最深厚的精神滋养。
(三)道德教化价值:涵养崇德向善的品格修为红色家书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精神宣言,更是传递浓浓亲情、涵养高尚品德的鲜活载体,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养分。其中,既有对家人“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谆谆叮嘱,彰显出公私分明的处世原则;也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坚守,展现出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更有“心中装着人民”的大爱担当,传递出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的家风传承,构建起朴实而深厚的道德准则。例如邓小平在家书中劝诫子女“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徐世翰烈士以自身经历告诫孩子“不要只顾玩耍,更不要学会社会上一切坏的东西”。革命先辈们在家书中展现出的崇高道德典范,可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内化为职业成长的自觉行为,涵养起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品格修为。
(四)文化浸润价值: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红色家书以其特有的温度与深度,将深邃的历史脉络、博大的精神内涵、深切的家国情感,如春雨般潜移默化地渗透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与价值体系之中,是一种触及灵魂、融入血脉的文化滋养与价值内化过程。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基因是什么”,更能使其从“革命先辈为何甘洒热血”的追问中,认同“红色基因的价值何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自觉“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从而将红色基因内化为砥砺品格、提升技能、报效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红色家书在坚定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人文素养、锻造其作为时代工匠的核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高职“大思政课”建设中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瑰宝。
三、红色家书在高职“大思政课”中的实践路径
( 一)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红色家书育人团队
红色家书有效融入高职“大思政课”,需要构建“专兼结合、立体培育”的育人团队,从而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形成多维度、深层次的育人格局。一是建立跨学科的教学研团队,吸纳党史专家、红色家书研究学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定期联合研讨红色家书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比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链接家书体现的廉洁操守。同时挖掘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让红色家书元素渗透到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中,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二是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党史专家、家书研究学者进行指导,解析红色家书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核,提升教师对红色家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组织教师走进革命纪念馆、红色家书收藏馆开展实地研学,增强对红色资源的感知力与挖掘能力,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红色精神传承者”,为红色家书融入“大思政课”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 二) 教学内容重构:挖掘红色家书育人内涵
立足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学生认知偏向具象化的特点,深入挖掘红色家书的育人内涵以重构教学内容,是实现其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按照思政课核心模块梳理家书资源,在“理想信念”章节嵌入革命先烈“为信仰献身”的家书,在“职业道德”部分侧重选取体现“岗位坚守”的书信,形成与教材知识点精准对接的教学素材,借助家书原文的诵读、背景故事的还原,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结合高职专业特色细化内容,如机械专业聚焦家书中“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护理专业突出“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将抽象精神转化为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具象内容。同时,动态更新红色家书的内容体系,补充新时代劳模、大国工匠的“当代家书”,让学生既感悟红色基因传承,又明确新时代职业担当,实现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深度融合,让红色家书真正成为滋养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分。
(三)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红色家书育人实效创新融合多元教学手段是推动红色家书从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的关键,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在自发性、沉浸式参与中深化理解。一是选取如黄继光“不立功不下战场”的绝笔信、焦裕禄“我是您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等典型红色家书,分小组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家书背后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教师则适时点拨,将个体感悟升华为集体认知。二是借助VR 技术帮助学生“穿越”到家书写作历史现场,直观感受创作背景。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写信人与收信人对话,帮助学生在角色带入过程中深化情感共鸣。三是积极打造红色家书线上微课堂,上传家书原文、专家解读视频、配套历史影像等相关历史资料,开展线上讨论、在线问答等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为抓手,打破时空限制,让红色家书的学习渗透到学生课余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帮助高职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寻”的行为转变。
(四)实践载体拓展:延伸红色家书育人场域
红色基因融入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要不断延伸红色家书育人场域,引导学生形成“精神认知—技能实践—价值内化”的闭环,让红色家书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真正成为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是组织高职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研学活动,邀请纪念馆讲解员深度解读红色家书背后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实地感知中深化对红色家书的认知。二是推动红色家书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如向社区居民讲述红色家书故事,将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同时自身也完成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三是促进红色家书育人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立足高职专业特色,深挖红色家书中蕴含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坚定如磐的理想信念等融入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红色家书能够激励并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紧密相连,在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通过精心的内容选取、教学形式创新与活动设计,红色家书能够有效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体系,成为点燃高职学生理想信念之火、激发报国强国之志、塑造时代工匠之魂的宝贵教育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独特力量。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J]. 求是 ,2021(19).
[3] 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 求是 ,2021(10).
[4] 张凤莲 . 论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与弘扬路径 [J].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2(01):116-121.
[5] 刘伟 , 焦兴华 , 张懋 .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报 ,2023(4):71-76.
[6] 汪丽,刘晓,左清峰 . 南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 [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7(11):47-49+73
基金项目和编号: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2024AH040325)图像叙事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以红色家书为例;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kcsz017)水处理工程技术;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23sxzzjy008)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