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研究
陈敏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第六中学 安徽宿州 234200
一、渗透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作用,这一原理在德育领域体现为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形成价值认同。班主任可创设民主协商情境,例如:组织学生围绕校园规则开展听证讨论,使道德规范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认同 [1]。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德育模式既符合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生活化教育理念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实践,通过设计持续性劳动教育项目,引导学生在家庭和社区服务中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需注重班会活动设计的连贯性和评价反馈的及时性,使道德认知在实践中得到强化。隐性课程开发着眼于环境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班主任通过系统设计教室文化符号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载体。这种环境浸润式教育不依赖说教,而是通过空间叙事激发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价值认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渗透实践的创新路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的三维策略
学科教学渗透需构建“教材深度开发 - 教学过程重构 - 实践任务创新”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教材深度开发要求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系统挖掘知识体系中隐含的德育要素。以初中生物学《生态系统》教学为例,教师上课应超越食物链的知识讲解,通过设计“濒危物种保护方案”的研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使科学原理的认知过程同步转化为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在历史教学实施环节,历史老师可采取“双轴分析法”,将历史事件置于时代背景与社会价值双重坐标系中解析。例如讲授戊戌变法时,通过创设“改革者与守旧派对话”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会变革的艰巨性与进步性,进而理解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学生作业设计体系创新需要构建“学科能力培养 + 社会价值认知”的双重目标,数学学科可设计基于真实社会问题的探究性任务。如要求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乡村人口结构变化数据,在建立函数模型过程中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这“三个维度”形成螺旋上升的渗透机制:教材开发奠定价值认知基础,教学过程促进价值内化,实践任务推动价值外显。
(二)班级管理渗透的实操方案
班级管理渗透需构建“制度设计 - 过程引导 - 行为塑造”的全流程育人机制。制度设计层面应突破传统管理思维,建立具有德育功能的评价体系 [2]。可将道德素养细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例如将“维护班级公物”转化为“责任意识评估”维度,使抽象价值观具象为日常行为准则。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需遵循“记录 - 反馈 - 修正”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成长档案袋”持续追踪学生的品德发展轨迹。班干部培养体系应当构建“体验 - 反思 - 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路径,设置从“值日组长”到“班会主持人”的递进岗位,每个岗位均匹配特定的德育目标:小组长侧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活动策划岗锻炼学生的大局观念。岗位交接时增设“经验传承”环节,前任班干部需提炼管理心得供继任者参考,形成“生生互育”的良性循环。突发事件处理要把握“教育时机转化”的关键点,建立“情境感知 - 价值辨析 - 共识形成”的三阶处理模型。以课堂纪律问题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扰乱行为的群体影响,继而讨论遵守规则与尊重他人的道德关联,最终由学生自主制定《课堂文明公约》。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日常管理转化为价值观建构过程,使班级规章从外部约束升华为集体共识。实施过程中班主任需注意管理行为的“教育性回归”,例如在量化考评后增设“星级评定面谈”,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考评背后的育人导向。同时要建立管理措施的动态调整机制,每月组织“班级管理听证会”,根据学生成长需求优化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渗透始终与德育目标同频共振。
(三)主题班会活动渗透的设计要点
主题班会活动渗透的关键在于体验式教育的深度设计。“红色剧本杀”活动应当把握场景设置的代入感、角色扮演的共情点、复盘讨论的价值升华三个环节,例如设计“长征路线选择”情境时,通过物资分配决策让学生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社区服务项目需要构建“准备 - 服务 - 反思”的完整学习链,养老院服务前要开展老年心理特征培训,服务后组织撰写结构化反思日记。新媒体素养培养可采用“正向价值短视频创作”形式,指导学生从选题策划、内容制作到传播效果评估全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拍摄“我眼中的传统文化”系列短片。这些主题活动必须注重参与者的主体性发挥和价值认知的内在生成。
三、渗透教育的成效反思
渗透教育的深入推进需防范三种异化倾向:避免将环境浸润简化为口号张贴的形式主义,警惕主题活动陷入娱乐化陷阱,防止量化评估扭曲为功利性竞争。城乡学校实施差异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维度,城镇学校可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开展沉浸式教育,农村学校则应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需构建“理论研修 - 案例研讨 - 实操指导”三维培养机制,重点提升班主任的价值观解析能力与教育契机捕捉能力。管理制度的动态优化要坚持“学生提案先行 - 教师专业审议 - 班级民主表决”的修订程序,确保渗透教育始终与学生成长需求同频共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主体渗透模式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证实其在激发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方面的有效性。后续研究需进一步优化城乡差异化实施方案,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形式渗透向实质转化。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 .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21):82-84.
[2] 白玛吉 . 初中班主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J]. 新课程 ,2023(10):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