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陈珍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532200
引言
融合教育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引入我国后,逐步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其核心要义是让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适配的教育支持。随着《“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推进,自闭症、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等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持续提升。但融合环境中的“差异性”易引发特殊儿童心理压力:普通学生的不理解可能造成孤立,教师对其心理需求的忽视会削弱自我价值感,家庭认知偏差则可能加重情绪负担。心理健康是特殊儿童适应融合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常处于“边缘化”,缺乏专业师资与适配课程。基于此,本文结合调研数据与实践案例,分析其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师资困境: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特殊需求
经调研可知,高达 85% 的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并不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仅有 15% 的教师参与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专业知识的欠缺,致使教师难以精准洞察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支持。以某普通学校为例,一位心理健康教师将自闭症儿童习惯性的“回避眼神交流”误判为“不礼貌”,进而采取批评教育,这一错误举措无疑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此外,特殊教育资源教师精力有限,多数学校的资源教师需兼顾多个特殊儿童的学业辅导,难以再分出精力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关注与回应 。
(二)课程困境:内容脱离实际,适配性严重不足
当前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多采用“统一教材”,未充分考量特殊儿童的认知差异,导致课程内容呈现“难理解、难应用”的问题。如某学校在心理健康课中讲解“情绪 ABC 理论”,通过文字分析情绪与事件的关联,而智力障碍儿童因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全程处于游离状态,课程实效大幅降低。此外,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缺乏适配特殊儿童的实践活动。以学习障碍儿童为例,其对文字内容接受度较低,但课程未设置绘画、游戏等直观教学形式,致使这类儿童难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形式化”困境。
(三)协同困境:家校社脱节,缺乏“合力支持”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但当前三者存在明显脱节。家校协同层面, 60% 家长反馈“从未收到学校关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指导建议”,部分家长误将特殊儿童情绪问题归为“调皮捣蛋”,采用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社校协同层面,仅 20% 学校与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合作,特殊儿童难获专业心理干预。如某学校一名自闭症儿童出现严重情绪爆发行为,因学校缺乏专业资源,只能临时联系家长接回,无法及时干预,导致其心理问题进一步加剧。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师资建设:打造“特殊 + 心理”双专业队伍
针对师资能力短板,需从两方面推进建设:其一,加强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建议教育部门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工作坊等形式,系统教授特殊儿童心理问题识别方法(如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信号、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基础干预技巧(如行为引导、情绪安抚)。其二,配齐配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并明确其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如某地区规定资源教师每周需为特殊儿童开展 1-2次心理健康辅导,同时为普通教师提供“特殊儿童心理支持”咨询服务,构建“资源教师牵头、普通教师配合”的协作模式。
(二)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适配性”心理教育内容
课程重构需以“直观化、生活化、差异化”为核心原则。内容设计上,需结合特殊儿童生活场景,将抽象心理知识转化为具象实践活动:针对智力障碍儿童设计“认识情绪”课程时,采用“红色卡片对应生气、蓝色卡片对应开心”的直观形式,辅助其识别情绪;针对自闭症儿童设计“社交技巧”课程时,以“课间打招呼”“小组合作画画”等生活化场景为载体,助力其在实践中掌握社交方法。分层设计上,依据特殊儿童能力水平设定目标,能力较弱者侧重“情绪识别、自我接纳”,能力较强者侧重“情绪调节、社交拓展”,确保课程适配不同个体发展需求。
(三)完善协同机制:构建“家校社”三维支持网络
家校协同层面,学校可定期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家长课堂”,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帮助家长理解特殊儿童心理特点,掌握家庭心理支持技巧(如安抚情绪激动儿童、鼓励社交参与);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手册”,教师每周记录儿童心理状态,家长反馈家庭表现,实现心理支持无缝衔接。社校协同层面,学校可与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专业人员进校园开展心理评估、团体辅导;还可依托社区资源,组织特殊儿童参与“给老人送手工贺卡”等志愿服务,助力其在社会互动中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三、总结
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创造了“平等参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适应该环境的关键支撑。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显著困境,具体表现为师资专业能力不足、课程适配性较低、家校社协同机制薄弱。对此,需通过强化师资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协同机制,为特殊儿童构建“专业、适配、多元”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未来,还应进一步探索“科技 + 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如借助 VR 技术模拟社交场景,持续提升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助力特殊儿童在融合环境中实现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烜妮 , 朱林菲 , 陈莎莎 , 等 . 融合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以”共筑心韵桃花岛”活动为例[J]. 新校园, 2025(7).
[2] 杨怡婷 .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J].2024(27):167-169.
[3] 薛如意. 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J]. 精品生活,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