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 + 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江娟娟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小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 “加强课程综合化,注重学科关联[1]”,为学科融合指明方向。道德与法治聚焦品德与责任,语文侧重语言与人文,二者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核心,内容契合,为融合提供基础。但传统分科教学中,教师单科备课,导致道德与法治空洞说教,语文局限文本表层,学生难迁移知识与内化价值。故探索二者跨学科路径,对破壁垒、提实效意义重大。

二、理论依据与融合逻辑

(一)理论支撑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需借助具象化情境理解抽象概念[2]。跨学科教学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将道德与法治中的 “规则”“责任”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语文可描述、可表达的具体场景,符合其认知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聚焦 “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培育”,二者均指向 “核心素养”[3] 培养,为融合提供目标共识。

(二)融合逻辑

目标互补:语文的“语言运用能力”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表达”提供工具,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主题”为语文的“人文内涵”提供内核,形成 “能力承载价值,价值深化能力” 的闭环。

内容关联:语文素材(故事、题材)是德法教育的生动载体;德法案例为语文提供情境素材,互补互促。

三、实践路径

(一)锚定三维目标,明确融合方向

基于两科核心素养要求,确立 “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素养融合” 三维目标体系:

1、价值塑造以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诚信、尊重、责任等)为灵魂,通过语文文本解读与表达实践实现价值内化。例如“诚信”主题教学中,结合语文《我不能失信》分析宋庆龄行为动机,引导学生撰写“我的诚信日记”,将抽象诚信观念转化为具体生活体验。

2、能力提升依托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承载道德与法治的分析、判断、实践能力培养。如“环保责任”主题中,要求学生用说明文撰写《校园环保倡议书》(语文能力),同时结合“公民义务”知识论证倡议必要性(道德与法治能力),实现双科能力协同发展。

3、素养融合指向“全面发展的小公民”培养,使学生既能用语言清晰表达道德观点,又能在生活中践行法治与道德规范。

(二)深挖内容契合点,构建融合载体内容整合是跨学科教学核心,需从教材与拓展资源两方面挖掘关联点:

1、整合教材内容

通过梳理教材,形成“课文—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联动体系,如《陶罐和铁罐》与道德与法治“尊重他人”单元融合:分析铁罐的傲慢与陶罐的谦和的语言差异(语文),延伸至生活创作“尊重卡”,使“尊重”从文本理解转化为行为实践(道德与法治)。

2、补充拓展资源

(1)文本资源:引入“曾子杀猪”等诚信故事,训练语文“故事扩写”能力,同时分析“诚信的社会价值”(道德与法治);

(2)视听资源:播放交通安全动画,语文课引导描写“过马路时的心理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分析违规后果,强化规则意识;

(3)生活资源:以 “班级图书角管理” 为素材,语文课撰写《图书角倡议书》(应用文训练),道德与法治课讨论“如何通过规则维护公共利益”,共同制定《图书角公约》。

(三)创新融合教法,激活课堂实践

结合低中年级学生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让融合自然发生:

1、情境教学法:在角色扮演中融合

创设 “班级矛盾调解室” 情境:呈现“同桌争抢文具” 案例,学生分组扮演“冲突双方”“调解员”;语文任务为调解员用“我句式”沟通(“当你抢我的笔时,我感到难过,希望我们轮流用”),训练表达能力;道德与法治任务为用 “冷静、换位思考”方法化解矛盾,总结“解决冲突的规则”,同步培养沟通能力与规则意识。

2、项目式学习法:在问题解决中融合

以“校园文明小使者”项目为例:驱动问题为“如何让校园更文明?”;语文任务为调查不文明现象、撰写《校园文明调查报告》、设计宣传标语;道德与法治任务为分析不文明背后的规则缺失,明确“文明是对他人的尊重”;实践成果为制作宣传海报并在校园广播台播报,用语言表达传递道德认知。

3、合作学习法:在协作互动中融合

以“班级公约”制定为例:语文层面用“倡议书”格式草拟条款,练习简洁、有号召力的语言;道德与法治层面讨论条款必要性,补充细节;最终全班辩论优化后签字承诺,既练写作与表达,又强化规则认同。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融合深度突破单科评价局限,构建“三维度、多主体”评价体系:

1、评价维度

(1)价值理解:如对“责任”“尊重”的认知深度(例:是否能结合《大禹治水》解释“责任”内涵);

(2)能力运用:如写作中道德观点的融入;

(3)行为转化:如是否在生活中践行规则。

2、评价主体

(1)学生自评:填写自评量表;

(2)小组互评:课堂贡献度互评量表;

(3)教师评价:结合课堂观察与作品分析。

(五)强化教师协作,打破学科壁垒

1、联合备课:语文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梳理教材,标记融合点(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与“助人为乐”单元),分工设计“语言训练点”与“价值引导点”。

2、跨学科学习:教师主动补充另一学科知识,避免融合生硬。

3、共建资源库:收录诚信故事、法治漫画、生活案例等素材,方便随时调取。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分析

1、学生层面:学习兴趣有所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增强。

2、教师层面:教学理念从 “单科传授”逐步 转向“全科育人”。

3、教学层面:形成“目标融合—内容联结—方法互动—评价多元”模式,获家长与学校认可。

(二)反思

教学资源系统性不足,缺乏针对低中年级的融合教材;部分教师跨学科知识薄弱,复杂任务设计能力待提升;评价标准需细化。

五、结论与展望

小学“道德与法治 + 语文”跨学科教学通过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融合,实现了语言工具性与价值引导性的双向赋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融合教学常态化、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