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实现经济治理之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作者

周冬梅

中共黄南州委党校 青海 811399

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是西方经济学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断,因为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私有制的产物,而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搞公有制,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被称为我们党的伟大创新,就在于充分体现了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结合实际创新性的发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成功典范,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是经济体制的真正改革,也是探索道路自信的伟大创举。

一、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摸索、形成并完善的,国内外经济学概念中本无此概念。市场机制调节资源虽自发,但有效且能形成秩序。人类社会只要有人参与就有利益分配,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最有效手段,虽有缺陷,但对经济发展作用大,还能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公有制建立未根本消除经济利益矛盾,但承认企业是独立个体,机制调节更有效,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此外,市场机制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计划经济除在工业化初期有积极作用外,存在无政府状态、结构失衡等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呈无计划状态,所以选择合适经济制度很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从所有制结构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共同发展以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体现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原则,合理拉开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从全局出发,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二、发展历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萌芽时期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长期占支配地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直接调控企业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实行计划分配、收购与供应,这主要是借鉴苏联模式。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适应了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发展和工业体系建立。但过度集中的体制存在弊端,理论界发起改革倡议。毛泽东认为建立经济体制要结合国情,厘清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生产组织、生产组织与生产者的关系,让生产组织、生产者和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一定自主权。不过,因时代背景,这些倡议未实践,为后续寻找更好体制做了铺垫。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确立时期

探索确立在思想交锋中分三个阶段。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要在计划经济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1982 年党的十二大强调“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是改革根本性问题”,虽未突破计划经济框架,但也是进步。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改革突破。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标志全党在改革上达成共识。这一共识的达成是因国际政治风波使计划与市场关系受关注,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掌握了经济发展主动权。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

1994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由市场主体、宏观调控体系等五大内容构成,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十五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但从国有经济长期发展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成难点。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对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革,确立了结合形式与途径。同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经济体制进入完善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此阶段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虽两字之差,却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三、治理之效

(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计划经济以行政审批、指令性计划配置甚至长官命令配置资源,权力在此体制中尤为重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方面是经济体制从行政审批为主变为市场配置为主的改革,另一方面涉及其他领域深层次改革,关键是利益重新分配、权力重新调整。这种转变重要且艰难,但必须完成。

(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所有制结构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深刻变化实现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完美结合。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经济是私有制的产物,从一出现就以私有制为基础。所以,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更好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证明,二者不仅可以结合,而且必须结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正确;若不坚持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所有制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就难以真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难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股份制改革。

(三)政府实现了有效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两只手”的作用,这是市场运转必不可少的两种调节机制,一方面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两种调节机制,两种作用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真正内涵。宏观调控应该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行为不能理解为宏观调控,因为它是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它以间接手段来调控国家的经济,不应是直接手段来管理或直接插手企业的一切活动的政府行为,它的调控应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不应只实现局部利益甚至个别利益。

(四)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收入分配领域的体现,发挥重要作用。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既无效率也难公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有效率但会导致收入差距大、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让劳动人民幸福为目标,改革中重视解决收入差距和失业等问题,才能实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与治理有效性。

(五)实现了内外开放平等竞争

计划经济存在行政垄断和区块分割,未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市场经济强调平等与自由竞争,其发展需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建立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离不开完整市场体系,否则无法做到内外开放、平等竞争。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及市场经济国家对外开放的主要动因。

周冬梅 撒拉族,1983.11,女,同仁,本科,高级讲师,区域经济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