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实践路径

作者

鞠欣格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沈阳 110112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实践路径。简述了高校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育人环境、推动文化创新及拓展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校园文化活动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提出了构建多层次活动体系、打造品牌文化项目、加强校地资源联动、利用数字化平台等实践策略。分析表明,高校通过多样化文化活动有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中华文化;文化传播;实践路径

引言

中华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存有深厚历史底蕴及独特精神意义,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不仅承担起知识传授的工作,还挑起了文化传承以及价值引导的重担,伴着文化自信的提高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功能愈发突出,经由组织各类含文化内涵的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丰富色彩,更有效地强化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依靠其多样、广泛的属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构建了良好平台,以举办书法展览、国学讲堂、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为途径,让学生于潜移默化间接受中华文化的滋养,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知晓历史文化知识,还进一步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认同,在端午佳节举办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不仅实现了节日习俗的传承,还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的归属感,采用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模式,高校可引导学生把中华文化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由此增强文化自信。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关键成分,更是实施文化育人的关键依托,采用系统设计和多样化举办的文化活动,营造稠密的校园文化氛围,便于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育人空间,中华文化中囊括的礼义之道、仁爱精神、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能在活动期间实现有效传达,加快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参与“国学知识竞赛”期间,学生不仅实现知识层面的积累,更在竞赛期间打磨品格、增进团队合作意识,切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义。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针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2.1 构建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若要达成中华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认知,首先要构建内容饱满、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高校要结合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与专业背景,筹备分层次的活动项目,像低年级学生重点在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中年级聚焦经典诵读及国学讲座,高年级学生可参与传统技艺实践以及文化创意创新项目。可开办“中华传统文化月”“文化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涉及书法、剪纸、茶艺、京剧、武术、民俗展示等主题范畴,增强活动的系统性及延续性,活动应达成课内外的贯通,聚焦与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的融合,促进知识学习与文化体验相辅相成,经由线上线下联合的做法,诸如直播讲座、线上打卡事项、文化知识互动比拼等,激起学生的参与热忱[1]。

2.2构建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加大示范引领力度

高校宜依靠自身学科优势、地域文化背景及校园特色,用心打造带有示范效应及传播力的品牌文化活动项目,造就“一校一品、一院一特色”的文化格局,依托丰厚儒学资源的高校可创立“孔子文化节”,以礼乐呈现、论语讲析、师生国学探讨为核心内容,搭建深度传播传统思想的途径;处在江南水乡地带的高校可举办“西湖诗会”“古琴雅集”等活动,把自然美和文化美深度结合,加大文化感染力,这些品牌项目应达成文化深度跟形式创新的统一,不仅聚焦传统元素的还原,也看重现代传播手段的添加,诸如运用H5互动、AR文化体验、文化短视频征集等形式,扩大品牌活动的传播范围及参与热度。

2.3 着重强化校内外资源联动,扩大文化传播版图

高校要把中华文化传播纳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应当充分汇聚校内外资源,构建起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播生态架构,应恰当利用高校现有的人文社科力量,把历史文化、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等相关院系资源予以整合,共同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展演与主题讲座等活动。更应走出校园,加强同博物馆、非遗中心、文化馆、地方文旅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互动,共同开展“文化研学”“实地访学”“技艺观摩”等社会实践活动,跟非遗传承人合作进行剪纸、刺绣、漆艺等技艺教学,邀约地方文化专家入校开展民俗与节庆文化授课,开设有关区域性文化的讲座或实地采风课程,借助这些合作,学生可更真实地接触、认知中华文化的原生态形态,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情感上的认同。

2.4 利用数字化平台创新传播方式

在数字技术跃进发展的此刻,高校要抓住“互联网+中华文化”传播新机遇,充分挖掘数字化平台的传播优势,开拓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可建成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诸如“云端国学讲堂”“中华文化VR体验馆”,采用视频讲解、虚拟互动、图文整合等多元手段呈现传统文化内容,破除时间与空间的禁锢,使更多师生便捷地亲近文化资源。应主动引导学生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新媒体工具为依托开展文化创作与传播,带动学生从“文化受众”过渡为“文化参与者”“文化传播者”,发起有“中华文化短视频挑战赛”“传统节日打卡计划”等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年轻化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用创新视角演绎经典片段[2]。

结论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关键平台,既具备教育性,又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经由构建多样化活动体系、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校地资源互动以及借助数字化平台等多种途径,可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程,高校需进一步拓展深化文化育人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进人才培养全阶段,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夯实理想信念,高校当持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以文滋养人、以文育贤德,担当起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为践行文化强国战略奉献才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人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02):31-38.

[2]王自华,翟广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发展创新模式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2,(04):36-42.

作者简介:鞠欣格,出生年月:2005年5月4日,性别:女,籍贯:山东荣城

民族:汉,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