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贺琼 李智利 赵欢迎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产品质量、安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检验检测活动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食品药品、环境监测、建设工程、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检验检测类专业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传统的高职检验检测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解决现场复杂问题能力欠缺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能扎根现场、精通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的需求。因此,深刻理解现场工程师的内涵与价值,系统构建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成为当前高职检验检测类专业改革发展的核心命题。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为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 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质量是强国之基,从食品安全到航天材料,各领域发展都依赖精准可靠的检测数据支撑。现场工程师作为质量防线的“哨兵”,始终坚守生产一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拦截缺陷,是筑牢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关键力量。培养大批高素质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既能直接服务“质量强国”战略需求,也能为企业解决实际痛点。对学生而言,仅具备设备操作能力的检测员在自动化浪潮中易被替代,而掌握现场问题诊断与解决能力的工程师,因能独立应对复杂场景、优化检测流程,职业价值不可替代。这种能力既是就业的“硬通货”,也是职业发展的 " 加速器 "。对高职院校来说,聚焦现场工程师培养,能倒逼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更新实训设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内涵式发展——只有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赢得口碑,实现专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解析及能力要求
“现场工程师”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能够以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作现场技术应用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 [1]。对于高职检验检测专业而言,现场工程师特指那些工作在生产、检测、服务一线,不仅掌握扎实的检验检测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更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独立或协同解决现场复杂的质量检测、故障诊断、工艺优化、标准执行等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核心特征体现在:现场工程师工作特性鲜明:扎根现场性凸显,常驻实验室、生产线、工程现场及监测点位等一线环境;技术实践性突出,能将理论知识高效转化为解决现场检测、分析、判断问题的实操能力;具备综合应用性,需融合检验检测技术、设备操作、数据处理、标准解读、质量管理及工程知识;问题导向性明确,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与解决现场涉及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及合规性等技术难题。
现场工程师需具备多项核心能力:现场工程师要求既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要具备足够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规范操作能力,精通化工、材料、食品、环境、微生物等领域检验检测原理、标准方法及仪器操作规范;能精准发现现场异常数据、故障、偏差等问题,并剖析根源;面对复杂问题,可制定优化流程、排除故障、调整参数等有效方案,确保合规并合理判断;熟练运用软件处理数据、撰写规范清晰的技术报告;深入理解并准确执行相关标准规范;善于与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沟通协作解决跨部门问题;还要持续学习,紧跟新技术、标准、法规,快速适应现场变化。
3 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高职检验检测专业培养现场工程师面临多重挑战: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未精准对接行业升级对解决问题、技术应用等能力的需求;课程体系滞后,内容更新慢,实践教学多局限于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项目训练;教学模式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项目驱动等能力培养方法运用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停留于浅层次," 双师型 " 教师数量与质量不足;评价体系单一,侧重理论考核,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等评价薄弱,难驱动教学改进。
4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检验检测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构建
(1)校企协同的目标定位机制。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需构建校企深度参与的目标定位体系。通过成立由检测机构技术骨干、企业生产总监及行业协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召开2 次专题研讨会,系统梳理在线检测、AI 分析等新技术应用趋势,明确" 在线质量监控工程师" 等新岗位的核心职责。
(2)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设计以解决企业真实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如以某食品企业光谱仪检测异常为案例,学生需通过排查光源稳定性、样品处理流程等 4个环节,综合运用光学原理、统计方法等知识制定解决方案。课程模块动态纳入最新标准修订内容,并将“化学检验员”证书的实操要求融入实验考核。
(3)全真场景的教学模式创新。创设“全真”学习场景,校内实训基地按 CMA 认证实验室标准建设,配备与企业同步的液相色谱仪等设备,实施 6S 管理制度。如“某批次产品微生物超标排查”项目中,学生需像工程师一样完成采样方案设计、实验室检测、数据溯源等全流程,并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放射性检测等高危场景。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实施“3 年6 个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 3 年累计 6 个月深入合作企业,参与设备调试、方法优化等真实项目。同时引进检测机构退休高工担任专职教师,主导开发 " 实验室认证流程 " 等实践性课程。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校内教师负责基础教学,企业导师承担项目指导,技术专家参与课程评审,形成 "教学- 实践- 研发" 协同的师资生态。
(5)协同育人平台共建机制。校企共建“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学校提供场地和基础师资,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标准,共同承接区域企业检测服务项目。推行“项目制”
实习,学生需在实习期解决至少1 个实际问题,由校企导师共同考核。
5 高职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培养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1)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针对企业“不划算”的顾虑,需构建多方激励机制。政府应落实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为合作企业“减负”;学校可主动输出资源,通过员工培训、工艺咨询、检测服务等形式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同时创新合作模式,如探索 " 股份制" 技术服务中心(企业以设备/ 技术入股共享收益)、“校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项目共享成果),让企业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
(2)真实教学项目稀缺。针对教学项目“难找难转化”的问题,需建立“挖掘- 转化-补充”的全链条机制。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带队深入企业“挖矿”,提取典型技术问题或小微项目;校企共建“检验检测现场问题解决案例库”,系统整理问题描述、分析过程、解决方案及教学要点;对危险性高、成本大或周期长的项目,开发虚拟仿真资源作为补充;同时将校内“微检测服务中心”承接的简单检测任务,经设计后直接转化为实训项目,实现" 做中学"。
(3)教师“双师”能力薄弱。针对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需重构培养与考核体系:调整教师评聘标准,重点考核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开发教学项目的能力及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淡化纯论文要求;引进企业退休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监担任专职实训教师,通过" 银龄" 专家传帮带,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4)学生职业素养欠缺。针对学生“软实力”不足的问题,需构建“课程 - 文化 - 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要求(如《化学分析技术》强调“精准与安全”、《仪器分析》强调“客观与严谨”),通过数据造假等真实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建设体现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张贴行业大师事迹、悬挂“精准、公正、责任、创新”标语,设立“技能标兵”荣誉),潜移默化培育匠心;定期邀请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校友分享成长经历,用榜样力量激发职业认同;在实训和实习中严格执行企业化管理,设置限时任务、突发状况处理等压力情境,锤炼学生的责任感与抗压能力。
6 结论
培养高职检验检测专业的现场工程师,是响应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破解企业一线技术瓶颈、打通学生高质量就业通道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培养出能扎根现场、技术精湛、善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构建并做实“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机制。通过校企紧密合作,精准描绘人才需求画像;以解决真实现场问题为核心,重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推行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打造引育结合、专兼协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搭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优秀的现场工程师非一日之功,但这是高职检验检测专业提升价值、服务社会、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贺琼,女,汉族,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李智利, 女,汉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赵欢迎,男,汉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来源:2023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视角下检验检测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SJG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