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腐蚀及防护技术分析

作者

刘新华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一厂

引言:

石油化工管道输送的介质通常含有H2S、 CO2 、 cl- 等腐蚀性成分,加之温度、流速及应力等协同作用,加速了管道的腐蚀进程,随着高硫原油加工比例上升及深海油气开采的推进,腐蚀环境更加严苛,传统碳钢管道难以满足耐蚀要求,局部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是导致突发性失效的主要模式,而现有检测技术对早期腐蚀的识别仍存在局限性,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促使缓蚀剂向低毒、高效方向发展,而新型涂层与阴极保护技术的结合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深入分析腐蚀机理并发展适应性防护技术,对保障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采用化学清洗技术清除管道内壁结垢沉积物

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并优化工艺参数以确保高效除垢且不损伤基材,具体实施时 X 射线衍射或扫描电镜分析结垢成分,若主要为碳酸盐或硫酸盐沉积,可采用酸性清洗剂如盐酸或柠檬酸,并添加适量缓蚀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降低对碳钢管道的腐蚀速率;若为有机聚合物或沥青质沉积,则需使用碱性清洗剂如氢氧化钠配合表面活性剂增强渗透性,清洗液浓度需根据结垢厚度调整,一般控制在质量分数五至十之间,并维持温度在六十至八十摄氏度以加速反应动力学。清洗过程中采用循环冲洗系统,确保流速达到雷诺数三千以上以形成湍流增强冲刷效果,同时在线监测 pH 值与电导率以实时调整清洗剂浓度,清洗完成后需用去离子水进行中和漂洗,直至排出液 pH 稳定在 7 左右,随后通入氮气吹扫残留水分并施加钝化剂如亚硝酸钠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为确保清洗效果,可采用内窥镜或超声波测厚仪验证结垢清除率及管壁残余厚度,并依据NACE 标准评估腐蚀速率是否低于每年0.1 毫米。

2. 运用高压水射流工艺去除管道内部硬质结垢

利用冲击力和剪切力剥离并清除顽固沉积物,根据管道直径和结垢特性选择合适的前后旋转喷头,喷头通常配备多个钨钢合金喷嘴以确保水流均匀覆盖管壁,喷嘴直径一般控制在一点二至二点五毫米范围内以平衡冲击力和流量,操作时采用渐进式压力调节,初始压力设定为七十兆帕以软化表层结垢,随后逐步提升至一百四十兆帕彻底清除深层沉积,同时保持射流移动速度在每秒零点三至零点五米之间以保证充分清洗效果。为增强去垢能力,可在水中添加微细石榴石磨料,磨料粒径控制在八十至一百二十目之间,形成磨料水射流进一步提升切割效率,清洗过程中采用闭式循环系统回收废水和磨料,并配备三级过滤装置分离固体颗粒,清洗后需使用管道内窥镜或激光轮廓仪检测表面清洁度,确保残留结垢厚度不超过 50 微米,同时采用涡流检测技术评估管壁完整性 [1]。

3. 实施管道内衬防腐涂层防止结垢物附着

采用喷砂处理对管道内壁进行 Sa 二点五级清洁度处理,表面粗糙度控制在四十至七十微米以增强涂层附着力,随后使用溶剂清洗去除残留油脂和微颗粒,根据介质特性选择涂层体系,对于酸性环境可采用双组分环氧酚醛涂层,其固化后巴氏硬度需达到60 以上;高温工况则选用聚四氟乙烯改性涂层,长期耐温性能需维持在二百三十摄氏度以上,施工时采用无气喷涂设备,保持喷涂压力在十五至二十兆帕范围,喷枪移动速度控制在每秒零点八至一点二米,确保湿膜厚度达到三百微米且无流挂现象。涂层固化后需进行电火花检测,使用五千伏直流电压检查针孔缺陷,并采用超声波测厚仪验证干膜厚度均匀性,允许偏差不超过正负二十微米,为评估涂层防结垢性能,可进行接触角测试验证表面能低于35 达因每厘米,并通过旋转挂片实验测定结垢抑制率。

4. 应用超声波防垢装置抑制管道内结晶沉积

超声波防垢装置通过高频机械振动和空化效应有效抑制管道内结晶沉积,其核心机理是利用压电换能器产生频率范围为 20kHz 至40kHz 的高强度超声波,在流体介质中形成周期性压力波动,破坏晶核的定向排列和附着,根据管道直径和介质特性计算声强分布,通常要求声强达到 0.5W/cm2 以上以确保声场覆盖全管截面,将钛合金换能器以轴向对称方式安装在管道外壁,通过阻抗匹配层实现声能高效耦合 [2]。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泡溃灭时形成的微射流可剥离已沉积的 CaC03 或 CaS04 晶粒,同时声流效应能提升流体湍流程度,使成垢离子难以在管壁形成稳定晶格,对于高硬度水质,需配合调节 pH 值至弱碱性区间以增强超声阻垢效果,装置运行时需监测声压级维持在 140dB 至 160dB 区间以保证空化阈值,技术尤其适用于热交换器管道系统,可在不改变介质化学组成的前提下实现连续防垢,相比化学阻垢剂更符合环保要求,且不会引起二次沉积。

5. 采用缓蚀剂注入系统减缓结垢腐蚀速率

利用有机磷酸盐或唑类化合物等缓蚀剂分子在金属界面发生化学吸附,形成致密的单分子层屏障,阻断溶解氧和腐蚀性离子与基材的接触,具体实施时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确定缓蚀剂类型,对于碳钢管道优先选用磷酸三钠与钼酸钠复配体系,控制钼酸根离子浓度维持在 5mg/L 至 8mg/L 范围以确保钝化膜稳定性,同时采用隔膜式计量泵以脉冲注入方式将药剂输送至管道紊流区,保证药剂扩散均匀性,系统运行时需监测氧化还原电位稳定在 120mV 至 150mV 区间以验证钝化膜完整性,并通过在线腐蚀挂片仪实时评估腐蚀速率。对于含氯离子介质,需协同投加硫基苯并噻唑类缓蚀剂,其分子中的硫原子能与铜离子形成配位键,有效抑制点蚀发展,药剂注入点应设置在管道流速超过 1.5m/s 的区段,利用流体剪切力促进保护膜均匀覆盖,同时避免在低流速区域形成药剂浓度梯度,该系统需配合pH 调节单元运行,将水体碱度控制在 50mg/L 碳酸钙当量以上,以增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强度。维护时需定期检测缓蚀剂残余浓度,当低于临界值 2mg/L 时应立即补充投加,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评估保护膜阻抗值,确保其维持在 10000Ω⋅cm2 以上防护标准,技术特别适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在抑制结垢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均匀腐蚀速率,且不会对后续水处理工艺产生干扰。

结语:

石油化工管道的腐蚀防护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课题,需综合考虑介质特性、材料性能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新型耐蚀合金、纳米涂层及智能监测技术的进步为腐蚀防控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在实际工况下验证其长期可靠性,未来研究应聚焦于腐蚀预测模型的优化、绿色缓蚀剂的开发及在线监测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实现管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创新与技术升级,石油化工管道的安全运行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行业的高效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慧 . 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腐蚀及防护技术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5,45(04):16-18.

[2] 熊伟 . 石油化工工艺管道的腐蚀及防护技术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1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