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生代”大学生的精神困境与历史滋养

作者

樊小灵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宜宾 644614

绪论

在 5G 网络时代,尽管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负面网络信息却层出不穷,催生了盲目跟风、价值取向扭曲等网络负效应,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生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亟需响应党中央号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本文聚焦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旨在构建风清气正的红色网络学习环境,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1. 网络负效应视域下四史教育对网生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在 5G 网络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开展社交、学习与娱乐,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社会经验不足的他们对网络世界的甄别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例如近期网络上流行的歌曲歌词 “如何呢,又能怎”,被部分学生当作个性标签盲目模仿;各类选秀团体与娱乐明星成为追捧对象,抖音等平台的帅哥美女直播因 “低付出高收入” 的表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网络负效应正逐步侵蚀大学生思想,使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浮躁,甚至丧失憧憬。

本文所指 “网生代”,引自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提出的专业术语,特指伴随互联网诞生与发展成长的一代人;网络负效应则包含当下流行的 “白幼瘦”等片面价值取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用优秀历史文化滋养学生,通过四史教育帮助他们认清世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三观。

2. 网生代精神困境与网络负效应的关联

2.1 网生代的困境表现

网生代对网络娱乐信息缺乏理性认知,常陷入盲目跟从:认知浅显、缺乏思考、一味模仿,将网络流行语视为 “潮流”,甚至出现 “5G 冲浪” 与 “2G落伍” 的调侃,将是否跟风潮流作为评判标准。对娱乐的狂热追求,导致他们丧失对学习与就业的热情 —— 以 “佛系” 等网络用语逃避奋斗压力;更有甚者将爱国主义教育视频剪辑为鬼畜视频,沉迷短期快感,熬夜追星、拍摄低俗擦边视频。娱乐带来的短暂快乐麻醉了大学生的神经,使他们逐渐丧失斗志与拼搏的勇气。

2.2 网络负效应的作用机制

学生深陷消费主义与娱乐工业的合谋:资本将人的价值简化为 “流量”“颜值”“消费力” 等量化指标,导致人的主体性被物化。通过 “养成系偶像” 制造 “伪意义” 替代品,将历史、奋斗等严肃主题娱乐化;选秀选手的 “卖惨剧本”扭曲了奋斗的真实性。而打榜、刷礼物等行为持续刺激多巴胺分泌,使大脑习惯碎片化快感,最终丧失对深层意义的感知能力。

3. 四史教育对冲精神困境的理论功能与资源支撑

3.1 构建认知坐标与价值锚点

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事实,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脚踏实地与远大抱负,为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提供稳定坐标。

3.2 靶向破解精神困境的三大维度

一是以艰苦奋斗史消解享乐主义。中华民族从 “站起来”“富起来” 到 “强起来”,始终依托不懈奋斗;历史深刻昭示 “落后就要挨打,奋斗才能自强”,即便在和平年代,奋斗仍是延续幸福生活的核心密码。二是以集体主义对抗个人至上。网生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易因过度宠爱淡化集体意识,陷入个人主义误区。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结果,这一历史实践可具象化集体主义的价值,引导学生跳出 “个人中心”。三是以历史使命感对冲虚无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革命先辈用牺牲换来的光辉史诗。在当下动荡的国际环境中,面对外部压力,新时代青年更需延续革命精神,以 “接班人” 的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4. 面向网生代的实践创新路径设计

4.1 内容重构

以课堂为核心阵地,结合网络热点开展反差案例主题班会 —— 将 “偶像人设” 与革命先辈、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清美好生活的由来,理解 “站在先辈肩膀上” 的使命与担当。同时设计贴近学生的网络产品:如党史故事会、红色剧本体验、红色主题真人互动等,通过 “会听、会想、会说、会悟” 的全维度参与,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掌握四史核心内容,用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武装头脑。

4.2 载体创新

打造红色网络阵地:依托 B 站、抖音等平台,以短视频、互动直播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讲好四史故事,宣扬奋斗精神,实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引导。同时深化红色场景体验:加强红色旅游景点开发,通过 “场景再现” 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浅层教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温度。

4.3 主体激活

通过组织红色微视频创作大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组建 “四史主播团”,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深入讲解四史内容,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推动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传播” 的转变。

5. 结论

历史长河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和平家园,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易让人迷失方向。如今硝烟虽散,文化入侵、贸易摩擦等 “无硝烟的战争” 从未停歇。享受着社会发展红利的网生代大学生,在网络浪潮中易陷入迷茫。本文提出从内容重构、载体创新、主体激活三方面强化四史教育,旨在抵御网络负效应的侵蚀。通过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帮助大学生守住初心、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拒绝网络腐蚀,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学习氛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鲁霖。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及对策研究 [J]. 北京青年研究,2015,24 (2):78-81.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