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作者

薛童彤

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局限,课程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突出,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促进心理素养提升。

河北经贸大学立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痛点,以“一站式”心理素质拓展实训基地为依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方位改革,构建起“理论奠基 - 实训强化 - 实践内化”的育人闭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一站式”实训基地: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硬件支撑

(一)基地建设概况

河北经贸大学“一站式”心理素质拓展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心理育人工程的核心实践平台,占地两千余平方米,集专业性、实践性与体验性于一体。基地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局限,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打造了高空拓展、场地拓展、攀石三大功能区域,为开展多样化心理素质训练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核心实训项目的育人设计

基地内各类项目均围绕心理素养提升目标精准设计,形成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

高空拓展项目以“突破自我”为核心,如高空断桥项目,通过设置数米高的断桥障碍,引导学生直面恐惧、跨越心理障碍,在挑战中打破自我设限,强化勇气与自信心;攀石项目则聚焦“坚持与毅力”培养,学生在攀爬不同难度岩石的过程中,体验目标拆解与持续努力的价值,领悟“循序渐进、永不放弃”的心理品质。

场地拓展项目以“团队协作与信任构建”为重点,信任背摔项目通过“背向倒下 - 队友承接”的互动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交付的瞬间感受信任的力量,培育团队成员间的安全感与责任感;穿越电网项目模拟“人生困境”,要求团队在有限资源下制定策略、分工协作,在规避“电网”的过程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与集体智慧;“风雨同舟路”项目则通过限定空间内的团队移动任务,强化成员间的默契与包容。

特色实训项目以“即时反馈与心理调适”为目标,“能量传输”项目要求团队用管道接力传递小球,考验专注力与协作精度,培养“细节决定成败”的心理意识;“不倒森林”通过保持竹竿直立的团队配合,训练情绪稳定性与应变能力;“极速反应”项目则以快速指令响应提升学生的心理敏捷度与抗压能力。

二、师资与机制:教学改革的软件保障

(一)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师资是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河北经贸大学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拓展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系统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 + 热忱”的师资队伍。学校组织教师参与“素质拓展师”专项培训,9 名教师通过考核获得专业资质。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更掌握了拓展训练的实操技巧与安全规范,能够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领航员”。

(二)常态化运行机制构建

为确保实训教学持续有效开展,学校建立了“统筹规划 - 精准实施 - 反馈优化”的运行机制。由学生处牵头,促进心理中心与各二级学院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根据学期规划制定实训教学日历,将基地使用、项目安排、师资调配纳入规范化管理;建立“课前调研 - 课中观察 - 课后反馈”的闭环优化体系,通过学生问卷、小组分享、教师反思等方式,持续完善实训内容与组织形式,保障教学质量动态提升。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实践

(一)课程结构的突破性调整

针对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理论偏重、实践薄弱”的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改革后的课程采用“ 30+4 ”学时结构,即 30 学时理论教学夯实基础,4 学时实训教学深化体验。理论课聚焦心理健

康核心知识,涵盖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内容;实训课则作为理论的“实践场”,通过沉浸式项目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知- 情- 意- 行”的统一。

(二)实训教学的创新设计

实训课程以“靶向育人”为原则,紧扣学生成长关键节点与心理需求:

新生入学季,实训重点围绕“适应与融入”展开。通过“风雨同舟路”“能量传输”等项目,帮助新生在陌生环境中快速建立连接,消除疏离感,培养集体归属感;

学业关键期,聚焦“抗压与协作”能力提升。“穿越电网”“不倒森林”等项目让学生在挑战中学会压力调适,在团队任务中理解分工与责任;

骨干培养阶段(如青马培训班、国防后备营),强化“领导力与执行力”训练。通过高空拓展、复杂团队项目,提升学员的决策能力、抗压韧性与团队引领力。

实训教学并非简单的“游戏活动”,而是遵循“体验- 反思- 内化- 应用”的教学逻辑:学生在项目中亲身体验,通过小组分享反思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在教师引导下将体验与理论知识关联,最终内化为可迁移的心理技能。

(三)“理实融合”的教学成效

改革后的课程实现了多重育人价值:在认知层面,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从“记忆”转向“应用”,如能运用“团队协作理论”分析“穿越电网”的成功要素;在情感层面,通过真实互动增强了同理心与责任感,多名学生反馈“信任背摔后,对‘团队’的理解更深刻了”;在行为层面,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显著提升,新生适应期焦虑情绪发生率降低,团队协作中的冲突解决能力增强。

四、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与启示

(一)显著的育人成效

自基地建成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逐步显现:累计开展各类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40 余场,覆盖辅导员、学生、青马学员等多群体,参与学生满意度达 95% 以上;新生适应不良案例同比下降 30% 。

(二)改革启示

河北经贸大学的实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三点启示:

理念革新是前提,需打破“心理健康教育 Σ=Σ 心理咨询”的局限,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将心理素质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

资源整合是基础,通过“一站式”基地建设实现场地、师资、项目的集中优化,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模式创新是关键,构建“理论 + 实训”“课内 + 课外”的融合模式,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塑造”。

结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创新需紧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时代需求。河北经贸大学通过“一站式”心理素质拓展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将“实践”置于心理育人的核心位置,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从“纸上谈兵”到“知行合一”的转变。这一探索不仅为学生铺就了心灵成长之路,更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深度,完善评价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阳光工程”。

薛童彤(1994.7),女 汉族 河北邢台人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