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丁远
321323198803213919
引言:
在岩土工程领域,地基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承载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类大型工程建设的不断开展,如高层建筑、桥梁、大型工业厂房等,对地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同的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岩溶地基等,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挑战。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各种工程手段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从早期简单的人工夯实到如今的高科技含量的地基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例如,在古代建筑中,人们采用简单的夯土技术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而现代,随着岩土力学、材料科学、施工技术等多学科的发展,地基处理技术呈现出多样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环保型的地基处理技术也备受关注。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地基处理技术对于推动岩土工程的发展,保障各类工程的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常见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原理
(一)换土垫层法
换土垫层法是一种较为传统且应用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其原理是将地基中软弱土层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无侵蚀性的材料,如砂、碎石、灰土等。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例如在软土地基中,软土的承载能力低、压缩性大,通过换土垫层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在换填过程中,新换填的材料形成了一个新的持力层,其强度和变形特性能够满足建筑物的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换土垫层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换填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地质条件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如砂垫层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适用于对排水要求较高的地基;灰土垫层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抗渗性,在一些小型建筑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多。其次是换填的厚度和范围,这需要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的软弱程度等进行计算确定。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换填材料的质量、分层厚度和压实系数等,以确保换填后的地基满足设计要求。
(二)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对地基土进行夯击,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其压缩性的地基处理方法。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其原理主要基于动力固结理论,在强大的夯击能量作用下,地基土中的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颗粒之间的结构被破坏,土中的气体被排出。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颗粒重新排列,地基土得到加密,从而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强夯法的施工参数包括夯锤重量、落距、夯击次数、夯击点间距等,这些参数的确定需要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工程要求等进行现场试验确定。例如,对于软土地基,由于其含水量高、渗透性低,在强夯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慢,所以需要合理控制夯击次数和夯击间隔时间,以防止出现“橡皮土”现象。强夯法施工简单、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但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城市中心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使用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
二、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新型地基处理材料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地基处理材料不断涌现,为地基处理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土工合成材料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土工格栅、土工织物、土工膜及三维土工网垫等土工合成材料因其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抗老化以及施工便捷等优良工程特性,在软土地基加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土工格栅可以铺设在地基中,起到加筋的作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它能够有效地约束地基土的侧向变形,增强土体的整体性与抗剪能力,并将上部荷载均匀地传递到地基深处,从而显著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沉降性能。
此外,一些新型的固化剂也被用于地基处理。例如,水泥基复合固化剂、石灰类固化剂以及聚合物改性固化剂等,已广泛应用于软土和污染土的改良工程。这种固化剂与土混合后,通过化学反应在土颗粒之间形成胶凝结构,将松散的土颗粒粘结成整体,改善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渗性和耐久性。同时,固化剂的使用还可有效减少土体含水量,降低塑性指数,提高地基的密实度与稳定性。
近年来,纳米材料和环保型生物酶固化剂也逐步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进一步拓展了地基处理材料的选择范围。新型地基处理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地基处理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处理成本,提升了施工效率,并增强了工程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地基处理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在现代岩土工程中,智能化技术正逐步深入并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领域,推动该技术向精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在地基处理的设计阶段,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与 GIS(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已开始应用,可实现地质条件的可视化与参数化表达,为设计方案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借助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有限元、离散元等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工程师能够对不同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力学响应预测与经济性对比分析,显著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在强夯法、深层搅拌桩法等工艺中,数值模拟可准确预测加固深度、应力应变分布特征及施工扰动影响范围,优化施工参数设置。
在施工阶段,依托物联网(IoT)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测系统已成为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如光纤光栅传感器、无线加速度计、GPS 定位装置等,可实现对地基变形、桩体受力、施工振动等关键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平台,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并预警,指导现场及时调整施工工艺。此外,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自主测量等新型智能设备的应用,也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智能化技术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地基处理的施工精度和可控性,也为后期运维提供了完整的数据链支持,推动岩土工程迈向智能建造新阶段。
结论
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是保障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关键。从传统的换土垫层法、强夯法到新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用和智能化技术的融入,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要注重地基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现场监测,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基处理技术将朝着更加环保、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 . 浅析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 [J]. 全面腐蚀控制 ,2025,39(03):135-138.
[2] 孙娜 . 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施工处理技术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4,43(33):78-81.
[3] 崔文博 . 岩土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04):32-34.
[4] 于德忠 . 岩土工程中的地基处理与加固技术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03):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