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自然的课堂里学会合作与探究

作者

常明璐

苏州市吴中区幼儿教育中心园 215100

清晨的阳光洒在幼儿园的花园里,孩子们围成一圈,屏息凝神地观察着一只正在采蜜的小蜜蜂。“你看它的翅膀动得好快!”“它为什么一直在这朵花上?”这些充满好奇的提问,开启了中(3)班一场长达数周的“探秘昆虫”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亲自然”为理念,以“合作探究”为方法,支持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合作求解、建构经验。

一、从“一个人”的发现到“一群人”的探究:合作意识的萌芽

课程伊始,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昆虫知识,而是发放了调查表,邀请孩子与父母共同寻找、记录身边的昆虫。孩子们带回的调查结果五花八门:蝴蝶、蜜蜂、蟋蟀、屎壳郎……分享环节成了点燃合作探究的第一把火。

“我的昆虫是蜜蜂,它会采蜜。”一一说道。

“我的蝴蝶也会采蜜!”乐乐立刻补充。

“我的蟋蟀不一样,它跳得很高!”可可兴奋地比划着。

孩子们在倾听和对话中发现:原来昆虫的本领各不相同。一个人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但当我们把所有人的发现汇聚在一起,就拼出了一幅更完整的自然图景。这种基于分享的初步合作,让孩子们体验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也为后续的小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我们一起想办法”:合作解决问题的高光时刻

在探究“蜜蜂如何采蜜”时,孩子们遇到了观察难题:蜜蜂太小、飞得太快,看不清细节。

凯安提出:“我们可以用放大镜!”

于是几个孩子轮流使用放大镜,有人负责记录蜜蜂的颜色,有人负责数它访问了几朵花,有人专注地听它发出的嗡嗡声。希哲注意到蜜蜂在一朵花上停留特别久,他好奇地问:“为什么它一直不飞走?”小郁猜测:“一定是因为这朵花特别甜!”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在协作中完成了观察和假设,最后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绘本阅读和视频资料共同解开了蜜蜂采蜜的奥秘。

这样的场景在课程中屡见不鲜。在“蚂蚁喜欢吃什么”的实验中,孩子们一起讨论可能的结果:糖果、饼干、树叶……他们分工合作,有人画猜想图,有人负责放置食物,有人负责观察记录。最终通过共同验证,得出了“蚂蚁更喜欢甜食”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给的答案”,只有“我们一起找到的答案”。合作,成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自然方式。

三、“你演卵,我演毛毛虫”:在角色协作中理解生命

在了解“蝴蝶的一生”时,教师没有采用单向讲解的方式,而是鼓励孩子们通过表演来重现这个过程。

蔡蔡蜷缩起来:“我是一颗小小的卵,我需要温暖和安全。”

月月月慢慢“孵化”出来:“我现在要吃很多叶子长大!”

嘉禾把自己“裹”起来:“我要变成蛹啦!”

乐乐最终“破蛹而出”,张开“翅膀”飞舞。

通过身体协作和角色扮演,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蝴蝶的生命周期,更在互动

中感受到了生命演变的节奏与美感。合作不再只是“分工做事”,更是“共同体验”,是情感与认知的双重共鸣。

四、“我们来办一场昆虫舞会吧!”:合作从探究走向创造

随着对昆虫了解的深入,孩子们不再满足于观察和模仿,他们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昆虫世界。“我们来做一个昆虫舞会吧!”有孩子提议。这一想法得到了热烈响应。孩子们自发分组:有人用黏土制作昆虫面具,有人用彩笔绘制舞台背景,有人负责设计舞蹈动作。

在制作面具时,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把蝴蝶的触角捏断了,旁边的小朋友立刻说:“没关系,我帮你重新做一个!”另一个孩子建议:“我们可以用毛根做触角,这样不容易断。”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从“完成任务的策略”升华为“共同创造的喜悦”。他们不再只是探究者,更是创作者;合作也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五、教师的支持:做合作背后的“隐形推动者”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当孩子们因为蚂蚁有没有翅膀而争论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一起阅读《蚂蚁大家族》绘本,让他们自己发现蚂蚁社会的分工奥秘。当孩子们在“蚂蚁搬西瓜”游戏中发生争执时,教师适时提问:“你们觉得蚂蚁是怎么合作搬东西的?”从而引导他们回归到游戏情境中协商解决。

教师的支持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适时点拨;不是控制流程,而是营造环境。正是因为教师“往后退了一步”,孩子们才“往前进了十步”。

六、结语:合作探究,是方法更是成长

“探秘昆虫”课程虽然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在过程中获得的合作经验、探究精神和自然情怀却将持续生长。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发现,学会了在争执中协商,在困难中互助,在成功时分享。这些品质,远比认识多少种昆虫更重要。

亲自然教育,归根结底是亲生命的教育。而合作探究,就是让儿童在生命的互动中理解自然、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正如一个孩子在课程结束时说的那样:“我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找虫子,比自己找更有意思。”

也许,这就是合作最本真的价值:让学习变得“更有意思”,让成长成为一场温暖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