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王榕澜
四川省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引言:
盲生由于视觉通道的缺失,在音乐学习中面临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挑战,其对音高、节奏等要素的感知及音乐情感的理解更依赖听觉与触觉等感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技术为解决盲生音乐教学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本文立足多模态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结合盲生认知特点与音乐学习需求,分析当前盲生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多模态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旨在探索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为提升盲生音乐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信息技术概述
多模态是指利用视觉、听觉、文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输入和输出方式,表达、交流与理解信息。在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多模态技术整合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模态数据,增强模型理解与推理能力。
(二)盲生认知特点与音乐学习需求
盲生对外部事物和自我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偏差。盲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较为困难,特别是对颜色、平面形状等与视觉有关的概念,与健全人的理解存在一定距离。盲生对于许多事物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片面或绝对化,有时显得爱“钻牛角尖”。在音乐学习中,其需求集中于对音高、节奏、和声等要素的精准感知,对音乐情感与结构的深度理解,以及通过互动性操作建立音乐要素与具象意义的联结,同时需要规避视觉依赖型教学内容,强化多感官联动的学习体验。
(三)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例如潍坊移动为盲童学校打造的教学系统,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建立精准评估模型,生成“能力画像”定制个性化方案。微软 Seeing AI 应用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听觉描述,提升视障学生立体几何理解效率。多模态交互还能帮助语言障碍学生进行非言语沟通,开展手语学习等技能训练。
二、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当前盲生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当今教育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进盲生音乐教学领域。以上海市盲童学校为例,音乐课堂积极引入平板电脑教学,借助其中实用软件,帮助盲生了解大型乐器的名称、音色及作用,使其获得沉浸式体验。部分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作品,为盲生营造音乐氛围。还有学校运用电子互动游戏,针对有光感视力的盲生定制开发,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但整体而言,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不足,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深度有待挖掘,很多教学仍依赖传统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多模态信息技术融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与盲生音乐教学需求高度契合。从感知层面看,盲生视觉受阻,需依赖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获取信息,多模态信息技术可通过声音、振动、触摸等方式,为盲生提供丰富信息。如通过触觉反馈设备,盲生能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将乐谱等文字信息转化为语音,辅助盲生学习乐理知识。从认知角度,多模态学习可帮助盲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音乐,增强认知深度。通过手势动作、音频分析等多模态结合,能让盲生更全面掌握音乐构成与表现形式,提升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基于听觉模态的创新教学实践
听觉是盲生感知音乐的核心通道,可通过技术强化听觉分层体验。例如,利用音频分离技术制作“音乐解构包”,将交响乐拆分为小提琴、大提琴、铜管等不同声部的独立音频,盲生通过对比聆听,清晰分辨各声部旋律走向与配合关系。北京盲校开发的“声景音乐地图”系统,将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如陕北民歌、江南丝竹)与地理环境音(黄土高原风声、江南水乡水声)融合,盲生佩戴降噪耳机“行走”在虚拟声景中,在听觉叙事中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联。此外,还可借助 AI 语音合成技术,将乐谱转化为个性化语音讲解,如将音符节奏转换为“强 - 弱 - 次强 - 弱”的语音提示,辅助盲生建立节奏感知[1]。
(二)基于触觉模态的创新教学实践
触觉模态可弥补视觉缺失,构建可触摸的音乐认知体系。通过压力感应振动设备,将音乐节奏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振动模式,如四分音符对应每秒 1次振动,八分音符对应每秒 2 次振动,盲生通过手掌按压设备感受节奏差异。上海盲校研发的“触觉乐谱手套”,在手套指尖植入微型振动模块,配合预设程序,当盲生按触桌面虚拟五线谱位置时,不同指尖会根据音符高低发出对应振动,同时伴随音高提示,实现“触摸 - 振动 - 听觉”的即时反馈。3D 打印技术的应用更为直观,用不同纹理的凸起结构制作乐谱模型,全音符采用圆形凸起,四分音符为方形凸起,附点音符则在基础形状旁增加小点,帮助盲生快速识别乐谱符号[2]。
(三)多模态融合的创新教学实践
多模态融合能构建立体音乐学习场景,实现“听觉 + 触觉 + 动觉”的协同作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与触觉反馈设备结合,可打造沉浸式演奏体验:盲生佩戴 VR 设备后,通过触觉手套“握持”虚拟小提琴,弓毛拉动时手套产生摩擦振动,同时耳机播放对应音高,形成“触感 - 听觉 - 动作”的联动记忆。广州市盲校的“多感官音乐墙”项目,将不同乐器的声波波形转化为可触摸的曲面浮雕,盲生触摸波形起伏的同时,墙面内置扬声器同步播放对应乐器音色,手眼(触觉)耳协同理解“波形 - 音色 - 情感”的关联,显著提升对音乐表现力的把握[3]。
结语:
多模态信息技术与盲生音乐教学的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可行性。当前虽在部分学校取得一定应用成效,但整体仍存在应用层次不高、区域差异大等问题。通过基于听觉、触觉及多模态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有望充分发挥盲生的感官优势,满足其音乐学习的深层需求。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技术应用框架,加大资源投入与师资培训,推动多模态信息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从基础应用向审美培养、创造性表达等深层目标拓展,切实提升盲生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丽 , 王雪 . 音频分离技术在盲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12(3),45-50.
[2] 陈光 , 林雨 .3D 打印触觉乐谱在盲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26(15),67-71.
[3] 赵琳 , 吴昊 . 多模态融合视角下的盲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30(10),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