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培养与中小班能力发展的衔接策略
王雪荣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普惠民办幼儿园在提高学前教育可及性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教育内容结构和幼小衔接路径上仍面临现实挑战。当前阶段,大班在任务驱动、规则执行等方面负有过渡功能,而“任务意识”作为核心心理机制,其发展不应仅靠大班阶段临时训练,而需贯穿整个学前周期。尤其中小班阶段对注意力、执行能力、自我调控的培养是其形成的基础。然而,实践中常见目标重心前移至大班,忽视前期能力积累,致使儿童进入小学后在任务执行与责任承担方面出现适应障碍。因此,探讨如何实现从中小班能力向大班任务意识的自然衔接,对提升普惠民办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任务意识”发展的阶段结构与能力依托
“任务意识”是儿童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任务驱动意愿、规则遵守习惯和责任感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具有阶段性、渐进性与系统性。这不仅是一种任务执行行为,更是一种内在心理机制,涉及自控力、目标导向性与责任意识等能力。在中小班阶段,儿童通过模仿、情境参与与操作实践积累对任务的初步经验,逐步建立对目标和规则的敏感性。虽然此时儿童尚不具备完全自主的任务执行力,但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和动作计划等基础能力已初步显现,是大班“任务意识”深化的必要基础。教育应注重行为模式引导与规则内化,为后期发展夯实根基。
进入大班后,儿童的语言理解、社交技能与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更强的任务感知与目标维持能力,是任务意识由外部约束转向内部驱动的关键阶段。此时应强化任务目标的清晰性与可操作性,帮助儿童在执行中体验行为后果,建立责任感与成就体验。教师应借助结构性与情境性任务,引导儿童在合作、计划与坚持中内化任务意识,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若忽视前期能力建构,单凭大班阶段的集中训练,很可能影响儿童入学后的行为适应与学习信心。因此,任务意识的培养应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避免阶段性割裂与急功近利的灌输模式。
二、任务意识培养中的现实障碍与衔接缺位
普惠民办园在任务意识的培养中面临多方面限制。课程设计层面,中小班常以生活化管理为主,缺乏系统的能力建构路径,活动目标笼统,行为目标与认知目标脱节,未能为后期任务教育奠定清晰基础。进入大班后,任务性目标又往往被片面强化为作业完成或规则服从,缺乏内在动机激发与执行路径指导,造成目标断裂、行为空转的情况。这种教学断层使任务意识失去了发展的连续性,难以有效支持儿童从依赖到自主的能力转变。
教师专业能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由于部分普惠园教师流动频繁、培训系统薄弱,缺乏对“任务意识”发展阶段与支持策略的理解,往往将其简单等同于听话或完成任务,忽视儿童参与感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此外,班级之间教育信息难以共享,不同年级教学目标与实施方式不统一,形成衔接空白,缺乏统一的课程梯度规划机制。同时,家庭教育缺位也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部分家长教育观偏重知识训练而忽视习惯与行为培养,无法与园所形成一致性育人语言,弱化了家庭在任务习得过程中的引导功能,降低了任务经验的情境稳定性与行为一致性,进而影响儿童任务意识在园所与家庭间的迁移与延展。
三、课程统整下的螺旋式任务意识建构策略
推进任务意识螺旋发展,应重构课程体系,使任务目标贯穿中小班至大班教学链条,体现连续性与发展性。课程设计应围绕“能力—行为—任务”逐层递进结构展开,从中班开始注重行为引导、规则强化与情绪调控;大班阶段则向目标清晰、组织有序的任务完成过渡。内容设置上,应避免年级间突变,通过主题活动延伸、任务情境升级等方式打通认知与行为连续性,使儿童能在熟悉情境中体验任务升级的挑战,增强完成任务的意愿与信心,从而逐步建立对任务行为的正向期待。
教学组织形式也需注重任务性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应设置具体任务目标与行为路径,引导儿童完成独立或合作性任务,形成清晰的任务反馈与行为评价机制。教师应在任务前进行目标说明,在过程中给予策略指导,在完成后进行反思反馈,帮助儿童在结构化体验中建构任务概念,并逐渐过渡到自主规划与监控。同时,应将课程评价指标与任务表现挂钩,使教育评估聚焦任务感、责任感与执行力,避免仅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削弱儿童参与主动性,使其在真实而多元的任务环境中持续获得成长。
四、双向支持机制推动教师与家庭协同育人
教师指导是任务意识建构的关键环节。普惠民办园应搭建系统性专业成长平台,通过教研活动、岗位培训与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任务意识”发展机制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特别要加强对任务目标设计、行为干预、情绪调控和过程反馈等教学技能的培训,使其具备根据年龄与能力阶段实施任务支持的专业胜任力。同时,应建立跨班级协作机制,形成年级间教学经验与目标设置的沟通链条,避免教学层次断裂,提升整体教育流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为儿童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家庭是儿童任务经验的起点与延续场域。园所应强化家园沟通机制,通过入园指导、家庭作业反馈、家长课堂等方式提升家长对任务意识的理解,使其在家庭日常中营造有序、目标明确的生活环境。教师需定期与家长交流儿童任务表现,提供行为指导建议,引导家长进行适龄任务安排与正向激励,在家庭场域中持续延伸园所教育内容。家园双方在任务目标与行为要求上达成共识,有助于增强儿童行为一致性与任务责任感,从而提高任务意识的稳固性与泛化效果。通过教师引导与家庭实践的双向作用,儿童在多元环境中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任务驱动行为模式,构建起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心理与行为基础。
结语
“任务意识”的养成是幼儿从游戏型学习向规则型学习顺利过渡的标志能力,其建构需依托中小班能力发展并通过系统教学实现螺旋上升。当前普惠民办园中存在的课程断裂、教师理解不足、家庭协同缺位等问题,使任务意识培养面临实践障碍。要想提升幼小衔接的整体质量,应从发展逻辑出发,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强化教学一致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家庭教育协同,构建持续性与系统性的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儿童在情境中逐步内化任务行为,顺利实现向小学阶段的心理与能力转型,为其未来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J].考试周刊 ,2022(25):163-166.
[2] 刘 云 霞 . 基 于 幼 小 衔 接 的 幼 儿 园 大 班 幼 儿 任 务 意 识 培 养策 略 研 究 [J]. 文 渊( 小 学 版 ),2023(4):52-54.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3.04.018.
[3] 高娟 , 胡月 .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研究 [J].新 教 育 时 代 电 子 杂 志( 学 生 版 ),2025(1):10-12. DOI:10.12219/j.issn.2095-4751.2025.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