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作者

廖岩

大田县第五中学 福建三明 366100

引言:

在当今知识密集型社会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正面临着重塑学生关键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转型任务。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经典理论框架,先行组织者概念主张在引入新知识前,通过特定的引导材料来唤醒学习者既有的认知图式,从而为新旧知识间建立有效连接。本研究重点关注该理论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方法,力求通过严谨的实证探索,构建更具实效性的化学教学模式。

一、先行组织者理论解析

(一)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引导工具,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体系中首次提出。该策略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向学习者提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引导材料。这类材料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通过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吸收构建认知支点。从认知心理学视角来看,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唤醒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在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结通道,从而提升知识内化效率。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认知心理学领域关于知识整合机制的系统性研究。

(二)分类体系与典型特性

先行组织者依据其功能特性与表现形式可划分为阐释型组织者、对比型组织者以及流程型组织者等类别。阐释型组织者的主要作用在于构建知识背景框架,为后续概念原理的理解奠定认知基础;对比型组织者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对比,强化学生对知识异同点的辨识能力;流程型组织者则着重呈现知识获取的递进过程,指导学生遵循特定认知路径开展学习活动。这些组织者的共性特征表现为:均与具体学习目标形成紧密关联,能够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具备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可整合多元信息要素;能够成功唤醒已有知识储备,推动新旧知识体系的交互融合。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方法

(一)立足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组织者构建方案

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能力差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客观现象,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构建先行组织框架时,必须统筹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需求与少数个体的特殊性需求。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可借助诊断性评估工具、学习偏好调研或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观察等多元途径,全面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动机偏好以及认知接受特点等信息。基于这些诊断结果,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教学引导材料。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者,教学引导材料应当侧重核心概念的梳理与强化,通过形象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而对于具备较强认知能力的学生群体,则可以在教学引导材料中融入更具挑战性的内容维度,激发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主探究。

(二)化学学科概念教学中的引导性材料运用

化学概念的抽象特质与高度概括性常常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采用先行组织策略能够有效搭建新旧认知的桥梁,显著缓解学习压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化学概念的特性,精心设计相应的认知引导工具。以 " 氧化还原反应 "的教学为例,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现象(如铁器锈蚀、蓄电池工作过程)作为认知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实例的共性特征,循序渐进地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

(三)实验探究与问题解决中的认知引导策略运用

实验教学与问题分析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于实验准备阶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研究目标以及操作流程等引导性内容,协助学生准确把握实验要点。此外,在问题解析环节,教师可创设启发性问题或情境作为认知支架,激活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方式。

三、引导性教学策略的成效检验与优化

(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为了系统、准确地考察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成效,必须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多维度衡量该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机制。知识习得水平作为关键评价要素,可借助阶段性测验、课后习题正确率等量化指标进行测评;同时,学习积极性与内在驱动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评估要点,这需要通过设计量表调研、记录学生课堂互动频次等途径收集实证数据;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该教学策略对学生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从而形成立体化的效果评估框架。

(二)实施效果分析

在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后,必须对其实际成效展开全面评估。通过系统采集和解析各类教学数据,能够准确判断该策略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的具体作用。从认知层面考察,倘若学生在阶段性测验中的得分呈现上升趋势,课后作业的完成水准显著提高,这便有力佐证了该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若课堂互动频率明显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展现出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则表明该策略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成效显著。

(三)改进方案

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的实证研究,教育工作者可对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实施精细化改良。针对诊断性评价暴露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当检测到特定概念模块的掌握度欠佳时,需强化该知识点的循环强化机制;若发现实践操作环节存在技能短板,则应前置专项训练环节。教师需要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化特征实施差异化调整,充分考虑认知发展阶段、兴趣偏好及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性,据此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同时要密切追踪教育技术革新动态,吸收前沿教学理论成果,持续推动教学方法的迭代升级以契合时代需求。

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的 " 先行组织者 " 方法体系相当丰富。除常见的实验引导法、对比分析法及模型演示法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情感激励法和认知冲突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化学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科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桑宏业 , 翟宏菊 , 李婷婷 . 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5(3):103-106.

[2] 肖盼 . 数字化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2):114-117.

[3] 施春燕 . 基于深度学习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5):114-116.

[4] 潘婷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路径的深入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4):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