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下乡村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尔恩拉则

凉山州喜德县李子乡史觉村小学校

引言:

“双减”政策提出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对乡村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有效举措。为此,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双减”要求,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应用形式,积极探索适配乡村学情的作业优化路径,为乡村小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作业改革方案,推动“双减”政策真正惠及乡村学生,助力乡村小学数学高效开展。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提升作业适配性

当前乡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大部分教师旨在设计作业环节并未考量乡村环境特点,仅仅以教材中的背景为依托进行作业设计,大部分作业设计多以城市为背景,如“商场折扣计算”“地铁票价统计”等,而这些内容与乡村学生熟悉的“农作物种植”“家禽喂养”“农具使用”等生活经验脱节。由于缺乏对城市场景的认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实际价值,因此降低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以乡村生活实际为依托设计生活化作业,将作业内容与乡村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完“百分数”后,教师可以基于此设计“统计自家菜地蔬菜成活率”作业;或是在讲授完“长度单位”后,布置“测量宅基地边长、农具尺寸并换算单位”等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突出作业设计与乡村生活的适配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作业 [1]。

二、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在乡村中的学生因家庭辅导能力、学前基础不同,数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实际作业设计环节,多以统一化作业设计。这就导致基础薄弱学生常因“不会做”产生厌学情绪,学有余力学生则因“无挑战”失去探索兴趣,未能实现因材施教。为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应推行“家校协同”作业管理,结合学生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针对基础层主要聚焦知识巩固,如在讲述完统计知识后,可以为基础层学生设计“计算家庭每月水费、电费金额”等作业,让其了解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针对提升层,侧重能力应用,如在讲授完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家庭一周的采购费用,并基于此让学生“设计家庭一周采购预算表”,引导 学生将所学统计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针对拓展层,注重思维拓展,如在讲授完面积知识后,为学生布置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探究如何分配农田种植面积以提高家庭收入”,通过上述方式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情选择适合的作业完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三、设计实践作业,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当前的乡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还存在作业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等问题。大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主要以纸质作业,如计算、填空、应用题等题型,缺乏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类作业。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与生产资源,如田地、果园、农机,却未被转化为作业素材,导致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受限。对此,教师可以依托乡村资源设计动手类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例如,在讲授完“几何图形”后,让学生用秸秆搭建长方形、正方形框架;或是在讲授完“平均数”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地块小麦株高并计算平均值,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场景中,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构建乡村特色作业素材库,为作业设计提供丰富资源

在“双减”背景下设计乡村小学个性化作业,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乡村中的资源,构建乡村特色作业素材库,为个性化作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对此,教师应联合家长、村干部收集乡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农作物产量数据、农机作业效率、乡村道路长度等,并将所收集的乡村数学素材整理成可用的资料,建立“乡村数学素材库”。例如,将“村办养猪场每月饲料消耗”转化为“乘法与除法”作业;或是,将“农田灌溉水量计算”转化为“分数应用题”素材,通过构建乡村特色作业素材,满足教师个性化作业设计需求,确保作业贴合乡村实际。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化作业设计与应用效果

在以往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根据考试成绩与作业完成质量评判学生的优良。在“双减”背景下设计乡村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应打破传统评价 Σ=Σ 模式,采用“过程 + 结果”“教师 + 家长 + 学生”的多元评价模式。一方面,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评价中侧重学生参与度,如是否主动测量、是否参与小组探究等方面的评价;而在结果评价中主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度与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融入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评价主体,家长评价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主,学生自评则应侧重作业收获与反思,教师评价则以指导与激励为主,侧重学生个人成长与不足的评价,借此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习成效,增强学生信心,强化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效果。此外,针对乡村家长辅导能力有限的问题,可以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例如,在“统计与概率”作业中,家长协助学生收集家庭收支数据,教师通过微信群指导学生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作业完成后,家长反馈学生实践过程,教师结合反馈优化后续作业,形成“设计—实践—反馈—优化”闭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进行乡村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需要加强对“双减”要求的深度研究,基于“双减”目标探索乡村小学数学设计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乡村小学实际情况,设计生活化、个性化以及实践性作业,构建乡村数学作业素材库与多元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传统作业脱离生活、忽视差异、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升作业设计有效性与针对性,减轻学生负担,助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同步提升,推动乡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向更高效、更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动“双减”目标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小成 . 过程性评价视域下乡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与探究 [J].智慧少年 ,2023(22):0197-0199.

[2] 孙宏录 , 张小红 .“双减”下农村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27):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