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古丽拜克热木·艾比卜拉 古丽拜克热木·艾比卜拉 赛依丹·木沙江 米叶赛尔·艾麦提
喀什技师学院 新疆喀什 844000
近年来,在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办学条件改善、产教融合深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重心亦逐步由数量增长向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过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质量的实质性飞跃,这不仅依赖于教学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更新、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重构,更关键的是扎根于教育教学一线、直接面向学生群体的专业育人队伍的建设水平。而其中深刻洞察并系统解决班主任动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当前优化职业学校治理结构、释放师资队伍活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所亟待攻破的现实课题。
一、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的因素分析
(一)复杂生源管理引发的持续高压
职业学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异显著、青春期心理波动频繁及家庭教育支持缺失等现象,这些特征直接转化为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的现实困境,特别是在维持课堂纪律、规范实训操作安全、应对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矫正偏差行为过程中,需要反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引导干预。与此同时伴随产业转型升级衍生的专业分流压力以及就业导向的提前介入需求,使得班主任还需额外承担职业规划辅导与校企衔接协调等工作内容,多重任务并行且不可预测性强的客观状态,极易导致情绪资源持续耗竭与应对效能感消减,最终形成驱动力持续流失的内在循环[1]。
(二)支持系统缺位弱化履职保障
多数学校的内部管理制度未能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清晰有效的支撑框架,具体表现在职责边界模糊导致班级事务与其他部门工作推诿叠加、临时性行政指派任务频繁挤占核心育人时间、缺少常态化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以缓冲班主任自身情绪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薄弱问题,针对职业学校班主任群体特质设计的培训项目明显匮乏,其内容往往脱离实际遇到的学情矛盾与管理瓶颈,而关乎职务晋升路径或职称评聘标准的设计又未能充分体现带班成效、德育创新等关键指标的核心权重,这种缺乏发展性回馈的履职环境必然削弱岗位吸引力。
(三)价值认同偏斜影响主体能动性
当前社会层面存在的职业教育评价偏见持续传递至校园场域,部分教师群体内部对班主任岗位的价值认知存在结构性偏差,简单视其为低技术含量的辅助型工作,未充分认识到其作为产教融合枢纽与人格塑造主体的战略意义。现实中班主任岗位相较于专任教师或竞赛指导教师获得荣誉表彰的机会明显偏少、成果呈现形式难以量化展示、校内考核重点仍过多集中于纪律事故防控等负面指标的被动应对模式,导致班主任较难感知到来自专业共同体的实质尊重,这种潜在的价值贬抑感反向抑制主动投入创新的意愿积累。
(四)多重角色张力稀释专业聚焦
职业学校班主任被赋予的角色内涵过于庞杂且存在内在冲突风险,既需执行行为规范的刚性约束者职责(如实训场所安全监督、考勤纪律执行),又需担当成长困境的柔性支持者角色(如家庭关系调解、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在工学结合模式推进中还需扮演企业生产标准与校园管理制度的转译者、文化基础学科教师与技能实训导师间的协调者、家长现实就业诉求与学生职业兴趣发展的平衡者等多重中介身份。频繁的角色切换本质要求高度情境适应能力与策略转换技巧,但现实环境中缺少角色剥离与心理缓冲的过渡支持机制,最终导致精力资源碎片化分割和专业身份认同感模糊。
二、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优化策略
(一)构建分层协同管理支持体系
针对职业生源多元化特征带来的管理压力,关键在于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制度性保障,依托学生发展中心设立专项工作组对接班主任团队,明确教务处、培训部分、心理健康室等部门的协同责任边界与响应流程,使得涉及课堂纪律维护、实训安全监管、特殊学情干预等常规事务获得标准化处理通道。同时应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家校社信息共享平台,按月推送学生成长档案数据与阶段性表现分析报告,降低因沟通低效产生的重复劳动强度,特别针对家庭教育能力薄弱学生群体启动社区网格员参与帮扶计划,有效分担班主任个案追踪负担的同时增强问题处置系统合力。
(二)重构发展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扭转现有评价过度侧重事务性工作的局限,将企业实践指导成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班级文化创新等核心育人贡献纳入绩效考核关键指标,配套推行班主任职级晋升序列独立于专任教师体系运行,设定带班年限成效与专业培训积分双轨并行的晋阶规则。物质激励层面建立差异化的岗位津贴调节机制,按照班级管理复杂度系数(如生源类型、特殊学生比例)进行动态系数浮动调节,非物质激励则重点开拓省级班主任工作室申报通道、定期组织育人创新案例孵化项目评选、优先保障带班优秀者参与交流培训职业教育研修配额,形成物质与精神激励的互补性组合。
(三)强化赋能型成长平台支撑
打破传统碎片化培训模式,依托校本培训资源开发“带班能力进阶工作坊”,模块化设置包含职校生心理特征识别、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策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技术等实战内容,采用班级管理情境沙盘推演、关键冲突角色扮演等高参与度训练方法。同步建设线上校本资源库持续更新全国各地典型育人案例库与政策解读材料,支持班主任基于自身短板随时调用学习资源。建立新老班主任“双导师制”实践共同体,尤其注重在实训安全风险管控、校企合作纠纷调解等高压场景中的实时经验传递,通过常态化现场跟岗替代理论灌输模式提升实践应对能力 [2]。
(四)推动角色功能结构化剥离
系统梳理当前班主任承载的职责清单,将属于行政职能范畴的考勤数据汇总、资助材料审核、设备报修追踪等事务移交专职行政人员负责,明确限定班主任介入非教育核心流程的操作权限。针对实训场所行为监督与企业实习跟踪等需跨场域协调职能,探索配置专职驻厂教官衔接企业生产纪律管理事务。在班级治理架构中引入学生自治委员会承担日常行为规范督查、文体活动组织等操作性工作,班主任务实承担方向引导与预案审核角色。最终形成以德育设计、成长导航、资源协调为核心的精简职责框架,释放被事务性工作占用的专业决策时间用于个性化育人实践。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动力衰减现象是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转型过程中,育人主体所需支持体系与时代新要求存在系统性错位的客观映射。针对深层成因构建的优化策略,应通过分层协同管理机制缓解事务性负担,依托发展性评价重构职业价值坐标系,借力赋能型平台提升专业胜任力,实施角色结构化剥离强化核心功能聚焦。只有持续深化对班主任工作本质规律的认识迭代与实践创新,才能真正筑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最终服务于国家制造业能级跃迁与技能型社会构建的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乐天 .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现象研究 [J]. 考试周刊 ,2016,(97):178.
[2]丁晓勇.中职班主任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6,(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