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运用“双主互动”探究模式实施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

凌峰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的双重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双主互动”探究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有效地引导和鼓励,提高互动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对物理学的学习的进程中,物理教师可通过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为有效地激励与引导学生参加物理学学习的行为。经实践后我们发现,只有进行适当的引领与准确的激励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吸收物理学知识,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物理教学内容,也更加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与信心。例如,在 " 物体加速度 " 的研究中,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他们引领,譬如:将一个物体置于光滑的表面上并施加一种力量,那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当问到此问题后,部分学生回答说“会从静止改变为运动,当力量减弱则会重新回到静止。”此解答并不是准确的答案,但依然值得鼓励肯定,学生们得到鼓励肯定后也就更加愿意去思考发表观点,同时也与其他的同学看见有被表扬赞赏的事物也会更加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便使得物理课堂的授课氛围更加活跃了。等到学生回答上问题,教师就可趁热打铁地向他们教授有关“物体在光滑平面的表面上时,它的速度会有怎样的变化,什么情况被称为是变速”的问题,学生就能根据日常经验去讨论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带领他们总结物体速度变化和物体本身的质量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样学生对于课堂中掌握的知识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利用生活化的素材,促进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在“双新”环境下顺利开展交互型教学呢?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进而使得学生间的对话更有意义呢?在多年的教学体会以及自我思考中证明,只有当交互型教学使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时,学生们才会更热情投入课程学习中来,这样对话模式能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并使得课程效果更强。在交互型教学进行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适当使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教学内容,指导他们从中开展讨论、试验与分析,帮助他们在讨论中共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样以生活化素材为载体开展交互型教学方法能进一步增强交互型教学的作用效果,最终对学生学业成绩形成有益影响。

例如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中,有关“摩擦力”的概念,这一概念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老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导入,从而刺激学生的思考,提问“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可以正常行走不会摔跤”?然后让其根据自己曾经的切身经历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描述自己生活中对于摩擦现象的经历,有一些同学可能会表示冬季走在光滑的地面上时人体会感觉容易滑倒,这主要是由于地面摩擦力的减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及车辆在刹车的过程中,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导致车辆停歇下来。最后,老师可以为其设计相关小规模操作的实践内容,准备多种不同的材料,比如玻璃、木板、砂纸等,要求其采用弹簧秤对同一种物体在这几种不同的接触面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并将弹簧秤所测量的刻度量变情况加以记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身可以感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受到了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相互作用。在实验结束之后,将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对于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活动,总结出决定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因此将生活元素引入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交往互动的课堂氛围,既可以强化对物理规律的记忆与应用,又能够掌握物理规律从生活中发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问题的能力;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物理课程离生活并不遥远,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决心。

三、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教学

高中物理课堂的教与学的交互效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改变教学策略,如果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变化,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丧失热情的后果。“双新”背景下老师必须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要求来挑选教学方法,从而做到满足学生对于新教学内容的要求,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一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方式下呈现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在讲授牛顿定律、法拉第定理等时,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先提出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往前倾,这和牛顿定律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定律的内涵。之后再结合实验演示,利用小车、斜面等简单器材,模拟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牛顿定律的体现。对于法拉第定理,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先对抽象的电磁感应过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线圈、磁铁等器材,亲自操作感受感应电流的产生,鼓励他们在实验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后,教师再深入讲解法拉第定理的公式和原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结束语

“双主互动”探究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模式的应用与创新,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吕飞 . 互动让高中物理课堂更精彩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24):66-67.

[2] 刘旭芳. 高中物理互动式探究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20.

[3] 何伟 . 高中物理课堂互动式教学有效性研究 [J]. 青少年日记 ( 教育教学研究 ),2019(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