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作者

董诗晴

无锡教育电视台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一、引言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已有千余年,作为重要的水运通道,它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运河沿线的传统技艺、饮食文化和民俗活动,承载着地域记忆与人文精神。保护与传承无锡运河非遗,不仅是文化保育的需要,更关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历史文脉的延续。

二、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主要非遗类型与代表项目

1. 传统技艺

无锡运河沿线的传统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中以惠山泥人、锡剧、竹刻最具代表性。惠山泥人以取材天然、色彩明快、造型生动闻名,其艺术风格融合了江南的灵秀与民间的幽默,既是儿童的玩赏品,也是收藏佳作。锡剧则发源于无锡,唱腔婉转、韵味悠长,长期在运河沿线城乡流传,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情感与生活智慧 [1]。竹刻工艺以细腻刀法刻画诗画文辞,透出文人雅趣,体现了运河区域手工艺与文人文化的交融。精微绣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卷幅微小,构思巧妙,锈技精湛,是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2. 传统美食

无锡运河沿线的传统美食融合了水乡食材与运河沿途饮食文化,形成独特风味。小笼馒头以皮薄、馅嫩、汁多著称,咬开便有鲜香肉汁溢出,既是市井日常的味觉记忆,也是无锡对外交流的美食名片。无锡酱排骨体现了江南人善于在有限食材中创造丰富口感的巧思,排骨肉质酥软,多汁细腻,口味咸中带甜,色泽油亮、味道醇厚。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凝结着运河沿线居民的生活情感与待客礼仪,成为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俗活动

在无锡运河文化中,民俗活动是连接社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太湖渔歌旋律悠扬、节奏自由,既有指挥渔事的功能,也寄托着渔民的生活情感和对太湖的热爱。运河庙会以祭祀、商贸、文艺表演为核心,形成热闹非凡的民间盛事。这些民俗活动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也维系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价值与特征

1. 历史传承性

京杭大运河自古贯穿无锡,成为商贸、文化与人口交流的重要通道,也为非遗项目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活动,美食,手艺等均在数百年的社会生活中延续至今,其间不断吸收新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元素,却始终保留着核心技艺与精神内核。这种延续不仅体现为技艺的代际传递,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集体记忆的延续之中,成为无锡城市历史的重要活化载体。

2. 区域代表性

运河两岸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赋予了这些文化独特的地方气质。比如,惠山泥人造型中常出现无锡方言化的俏皮人物,锡剧的唱腔融合了吴语韵律,精微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服饰文化和日用装饰文化。这些非遗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无锡人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感的体现,对外则成为辨识无锡文化的标识符号,向世人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灵动 [2]。

3. 艺术独特性

惠山泥人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兼有民间幽默与写实精神;竹刻工艺刀法细腻,诗画篆刻交融,体现了文人艺术的清雅之美;锡剧唱腔优美、情感细腻,舞台表现注重抒情性与故事性。这种艺术独特性源于无锡在历史上兼具商贸繁荣与文化厚积的环境,使非遗项目既贴近市井生活,又不乏艺术高度,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也提升了无锡运河文化的整体魅力与影响力。

三、现行保护措施

(一)政府层面

无锡市政府在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非遗名录制度,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纳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其提供法律与政策上的保护依据。地方政府制定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对非遗项目的申报、传承、利用和监管进行制度化规范。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承人培养、技艺培训、数字化记录和展示平台建设,并鼓励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

(二)社会力量

在政府主导之外,社会力量在无锡运河非遗保护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非遗传承人作为技艺与知识的直接承载者,通过开设工作坊、参与展演、走进校园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民间组织则积极举办非遗主题展览、手工艺市集与文化节,扩大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文旅企业利用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将非遗元素融入景区规划、旅游路线和文创产品中,例如在惠山古镇打造“非遗体验街区”,让游客在沉浸式体

验中感受运河文化。

四、无锡运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传承体系建设

应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定期技艺考核和分级认定制度,确保技艺的原真性与延续性。同时,政府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将惠山泥人、锡剧、竹刻等内容纳入美术、音乐、设计等学科教学,让年轻一代在课堂中接触并掌握相关技艺。推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项目,通过工作坊、实践课、体验活动,让非遗不只停留在展柜和舞台上,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需建立传承人扶持机制,包括资金补贴、社会保险、展示平台等,减轻他们的经济与时间压力,使其能够专注于技艺传承。

(二)活化利用路径

保护非遗不仅要留住传统形态,还需在现代语境中实现活化利用。无锡运河非遗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在运河沿线建设主题文化街区,将惠山泥人制作、锡剧表演、传统美食体验等串联成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参与中理解非遗内涵。同时,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如将竹刻技艺应用于家居、文具、包装设计,既保持工艺特色,又满足市场需求。结合节庆活动举办非遗集市、庙会和展演,让传统民俗与当代生活场景相结合,增强群众的文化参与感。

(三)数字化与新媒体传播

建设数字档案库,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影像记录、3D 扫描与文字整理,形成可长期保存与共享的数据库。利用短视频、直播、动画等新媒体形式,让传统技艺与民俗活动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例如,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拍摄惠山泥人制作过程、锡剧幕后故事,让年轻人以轻松的方式接触非遗 [3]。鼓励文旅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非遗展览与互动活动,让非遗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扩大其受众范围与影响力。

五、结论

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区域代表性与艺术独特性,是无锡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传承体系完善、活化利用和数字化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应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机制,推动非遗与教育、旅游、文创等领域深度融合,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唯有在坚守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无锡运河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瞿立新 , 唐峰 . 无锡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研究 [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2):79-83.

[2] 徐恬恬 . 无锡惠山泥人的保护发展和对策研究 [J]. 艺术科技 ,2023,36(17):47-49.

[3] 黄丽洁 . 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研究 [J]. 河北画报 ,2024(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