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医护理穴位贴敷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作者

冯安玲

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 214000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可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具有安全性高、术后恢复速度快的特点。不过在术后,可能因麻醉药物使用、建立气腹等因素影响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最为常见。临床上对于术后恶心呕吐主要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但是常规护理措施效果相对一般,可能无法真正有效防范术后恶心呕吐 [1]。中医理论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出现与气血亏虚、脾虚不运等因素有关,可选择穴位贴敷,有助于持续刺激穴位,加速气血运行,进而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恶心呕吐,加速康复,以下便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 2024 年 2 月至 2025 年 3 月,选取研究对象 74 例,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诊断,具体包括慢性胆囊炎 18 例、胆囊结石 33 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23 例,并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 37 例,包括 39例男性、35 例女性,年龄范围23-72 岁,平均(52.06±4.11)岁。

纳入标准: ① 经诊断确认患者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指征; ② 意识清晰; ③ 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 ① 手术时间 >3h ; ② 存在晕动病、手术呕吐; ③ 对研究过程比较抵触。

1.2 方法

将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术后保持 24  h 的禁食、禁水,体位选择去枕平卧位;在术后6 h后,应指导并协助患者每2 h翻身 1 次;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为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需指导患者嚼口香糖,每日 3 次,每次5-15 min。

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实施中医穴位贴敷。选择内关穴、足三里穴,应对穴位进行拇指揉压 2  min,随后进行贴敷。具体药物包括川芎、香附,将药物研磨成粉,与无纺布、蒸馏水配合制成敷贴,随后将其贴于内关穴和足三里穴,每日1 次,每次贴敷6-8 h。

两组患者均需连续干预3 日。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基于患者术后 24  h 内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包括Ⅰ - Ⅳ级,Ⅰ级表示无恶心呕吐;Ⅱ级表明患者存在腹部轻微不适感;Ⅲ级表明患者出现干呕症状;Ⅳ级表示患者出现呕吐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于研究期间的所有数据信息均应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26.0,对研究期间产生的数据分类,包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通过“%”标识计数资料,“ ”表示计量资料,分别借助“ X2,∗ “t”检验,以“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详细见表1。

综合本次研究分析可见,将中医穴位贴敷用于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有良好效果,能够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表1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对比 (n/%) )

3 讨论

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较高的临床优势,但是患者在术后难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对胃肠功能有一定影响 [2]。常规护理中,通过术后指导患者嚼口香糖促进改善胃肠功能,但禁食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比较慢,且缺乏防范术后恶心呕吐的针对性措施,因此效果相对一般。中医理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病机制认知比较深,在治疗时注重健脾和胃、扶阳补气。本次在观察组中,基于常规护理实施中医穴位贴敷,具体药物为川芎、香附,前者能够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后者能够行气活血、理气宽中 [3]。对患者的内关穴、足三里穴进行反复揉压和贴敷,能够持续发挥活血祛瘀、疏肝理气、抗菌止呕的作用。从本次结果表 1 数据可见,观察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8.11% ,显著低于对照组35. 13% ( P<0.05 )。

参考文献:

[1] 戴黎珺 .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J]. 中医药通报 , 2024, 23 (03): 38-40+66 .

[2] 肖好霞 , 刘婷 , 李玲文 , 等 . 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中的应用 [J]. 中医药信息, 2023, 40 (12):65-69.

[3] 李会平 . 穴位贴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影响及满意度分析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22, 33 (23): 3631-3633.

冯安玲,女,汉族,江苏无锡,1993 年7 月,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