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卢焕燕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洺州中学 057150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格塑造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教师应深度聚焦新课标,基于现有的育人资源,将生活资源巧妙地融于课程内容,开展系统化的德育活动,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及时内化课程重点的同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深度学习意识。

一、生活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能呈现出积极的学习氛围。聚焦新课标视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抽象知识与多样生活情境相结合,促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改善传统教学沉闷的现状,营造出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灵活地将生活资源与教学模式融合,能够进一步丰富育人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二、生活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情境教学更具直观性,能够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沉浸式体验感,唤醒学生的创造与想象思维,使其实现自我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部分知识体系涵盖丰富的生活资源,能够为构建生活化情境提供资源支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为导向,深挖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将其与课程内容高效融合,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动态展示抽象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动态化的知识点产生探索兴趣,进而丰富生活情境的感染力,打造更具真实性的课堂环境,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例如: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知识点为例。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展示一段“钟子期与俞伯牙”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边观看视频边发表自己内心的感受。基于学生的观看体验,教师可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友谊呢?想一想这样的友谊有着怎样的闪光点呢?通过预设问题,学生能够从身边事物着手,联想到自己与朋友之间相处的点滴瞬间,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深刻的体验感。最后,为进一步延续学生的思维体验感与探索热情,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在与朋友交往时,你是否曾与朋友之间产生矛盾?当矛盾发生时,你是如何化解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交友规则,逐步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发挥榜样力量,树立道德认知

初中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身边人的认可。榜样的力量无穷尽,能够促进有效教学,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正处于发展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普遍不足,其思想观念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与品格的培养。因此,在统筹整体的教学措施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以此发掘道德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让学生对道德观念建立深刻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凸显德育育人成效。

例如: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知识点为例。本课涉及了“诚实守信”道德元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践行诚实守信,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开展“诚实守信小标兵”活动,实行民主选举制,让学生选出班级公认的诚实守信小标兵,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向“小标兵”

看齐,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期望获得教师与同伴的认可,从而凸显榜样力量的实质作用。在此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在班级分享榜样事迹,可以是身边的小伙伴、先进代表等,从而提高德育有效性。

(三)拓展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知识维度的重要途径。要想加速推进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需要教育者致力于打造出德育“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支持环境,助力学生全面素养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规划整体的课程结构时,注重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优势,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逐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例如: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积极奉献责任》知识点为例。该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实践环节,可依托学校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调查社会垃圾分类推行情况,可以向家长、身边邻居等群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形成调研报告,以此作为调研数据,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为社会垃圾分类提供建议,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能够开阔学生胸襟,还能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促进生活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推动教学改革、塑造学生品质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构建整体的教学支架时,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聚焦现代生活视域,积极探索生活化教学路径,将生活资源巧妙地贯穿于教学全流程,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赋予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变得更加抽象与立体,真正实现助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仁镇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运用策略探析 [J]. 智力 ,2025,(14):180-183.

[2] 张传海 . 生活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05):126-128.

[3] 常 宏 . 挖 掘 生 活 资 源, 提 升 初 中 道 德 与 法 治 教 学 实 效 [J]. 学 周刊 ,2024,(3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