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改革路径探析
陆晓华
重庆市大足区双塔中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现实困境与深层矛盾
( 一) 评价过程的断裂: 从“成长追踪”简化为“单次判定”
现阶段的考评“一考定胜负”式的终结型评价,学生对义务劳动参与积极性、处理小区邻里纠纷时的共情、参与公共议题讨论都被挤出了考评的范围。这样的评价既无助于呈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等能力的动态生长历程,又无助于教师对其“因人而”“因材施教”,最后陷入“评价教学两分离”境地。
( 二) 评价情境的封闭: 从“生活实践”抽离为“文本推演”
从试题情境来看,命题时往往局限于脱离教学环境将教材里的案例做机械抽象化处理,偏离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现实社会。比如对“社会规则”的考查,多是让学生回答“什么是规则”,而“在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安静学习但有个别同学讲话不知道应该怎样劝导”等任务情境。这些“去情境化”试题让学生获得“纸上谈兵”,却不知怎样“平日践行”——在试卷上能够准确地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价值”进行辩证,却遇到校园暴力不知怎样进行“依法自护”,表明评价在引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的功能失灵。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考试评价的转型逻辑与改革方向
( 一) 评价内容重构: 从“知识覆盖”到“素养整合”的命题转向
基于五大核心素养建构评价内容,将点状性知识还原为素养表现的真实性情境,在“政治认同”维度中,可选择 “中国航天精神进校园”等素材,创设“从‘嫦娥探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论述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在“法治观念”维度中,可援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改过程中青少年参政议政事例”,创设“法律如何回应青少年实际需求”的分析题,既考察法律条目知识,又评价学生采用法治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载体”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契合。
( 二) 评价方式创新: 从“单一笔试”到“多元协同”的体系构建
实施“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的联动:过程性评价可以借助“课堂观察记录表”与“素养成长档案袋”、与“同伴互评量表”等形式关注学生素养发展,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笔试 + 实践考查”,笔试以情境题、开放题为主,实践考查如“给校内规则改改菜谱”“邻里鸡毛蒜皮的琐事如何调解”等设计相关主题实践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练、用中评”。
( 三) 评价功能转化: 从“甄别选拔”到“育人导向”的价值重塑
淡化评价分数等级化,凸显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功能。在“结果运用”阶段,教师根据“健全人格”维度的学生测评数据(如遇到学习困难时的情感调控行为、群体合作中的交流沟通行为等),组织“情绪管理”等个性化指导活动;学校将评价数据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形成“评价-教学-课程”的良性机制,让评价成为“德行兼修”。
三、实践突破: 构建“三维一体”评价实施体系的关键举措
(-) 情境化命题创新: 搭建“生活- 社会- 国家”的素养表现场域
考试评价内容应基于学生的“生活圈”“社会圈”和“国家圈”三个圈层,设置生活真实和复杂的问题情境。如以“责任意识”试题为例,“快递站旁边的快递柜堆积了许多无人认领的旧快递包装,严重影响了小区的环境与人行道的正常使用,在多次向小区物业反映该问题后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结合‘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治理’等相关内容,提出针对此问题的具体化解思路和看法”。从生活真实的层面设计题目,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社会规则和公民责任的把握能力,也能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考查,真正进行“考知识”到“考素养”的转变。
( 二) 家校社协同评价: 构建“三位一体”的素养发展共同体
将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评价合力:将家长通过填写“日行一孝”“家务量表”上报给学校的“日行一德信息评价单”;社区通过社区警务室的“青年志愿服务积分”等形式记录青年在遵守法律、参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等公益活动中的表现,形成“德行向善”。学校根据社区或家庭收集到的情况,结合对学生实践的监督、检查等评价结果将学生参与德行教育的相关情况形成“素养成长动态评价表”。
( 三) 数字化评价赋能: 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画像
利用大数据应用平台搭建学生核心素养数据库,自动生成学生的课堂互动、作业检测、实验探究、课外活动等行为数据,并运用大数据的图表形式对学生在五大核心素养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所存在的不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四、结论
道德与法治中考评价方式改革,是教育评价模式由“应试逻辑”向“育人逻辑”转换,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打破分数至上思维,让道德与法治中考试评价试题命制中充满生活气息,让道德与法治中考试评价过程浸透生命厚度,让道德与法治中考试评价结果渗透育人高度,真正使学生在知、情、意的融汇统一中培育健全人格,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法治思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朱小蔓. 道德教育论丛(第12 辑)[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叶澜 . 教育评价的时代转向:从“ 鉴定” 到“ 成长”[J]. 教育研究 ,2021(05):43-51.
[4] 鲁洁.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