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

作者

王子龙

1. 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  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 2. 呼伦贝尔历史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地  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 3. 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ths of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various ethnic grou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elaborating on related concepts,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and proposing promotion paths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aim is to reinforce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all ethnic groups, promote their in-depth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ty and social harmony.

Keyword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from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Ethnic unity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其民族观念和交往交流状况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各民族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场所中学习生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实践的重要群体。研究他们的交往交流交融路径,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一、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与挑战

(一)现状

在当前高校环境中,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了一定进展。学校为促进民族交流提供了诸多平台,如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举办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使得各民族大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在课堂学习中,多民族学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相互启发思维,增进知识交流。在宿舍生活里,不同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分享生活经验,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

然而,部分大学生在交往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了解有限,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究的兴趣;一些学生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在交往中存在心理隔阂,难以主动与其他民族同学建立密切联系;还有少数学生受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对其他民族存在偏见和误解。

(二)挑战

1. 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

各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语言不通是常见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在与汉族学生交流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可能引发误解,如某些民族的饮食禁忌若不被其他民族学生了解和尊重,可能导致矛盾冲突。

2.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一些负面信息和错误观念可能影响各民族大学生的交往。网络上偶尔出现的民族歧视言论、不实报道等,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的认知,使他们对其他民族产生负面印象。此外,社会上存在的民族交往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交往意愿,比如部分人认为某些民族性格豪放、某些民族较为内敛,这种刻板印象可能限制大学生之间的深入交往。

3. 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不足

高校在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一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能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对学生宿舍分配等工作缺乏科学规划,未能充分考虑促进民族交流的因素,导致不同民族学生在宿舍中分布较为分散,减少了日常交流的机会 。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

(一)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1. 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应构建完善的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深入讲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等,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选修课程,涵盖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消除文化隔阂。例如,开设“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维吾尔族艺术鉴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储备。

2. 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民族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成就等,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增强对民族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调研、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例如,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等。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1. 举办民族文化节

定期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节,集中展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在文化节上,设置民族文化展览区,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组织民族文艺表演,邀请各民族学生参与,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等节目,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欣赏和理解。通过文化节的举办,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成立民族文化社团

支持各民族学生成立各类民族文化社团,如民族舞蹈社团、民族音乐社团、民族手工艺社团等。学校为社团提供场地、资金和指导教师等支持,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社团可以组织内部培训,让成员相互学习民族文化技能,如蒙古族舞蹈教学、藏族唐卡绘制学习等。还可以举办社团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社团之间的互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三)推动社会实践活动

1. 开展民族地区志愿服务

组织各民族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支教、支医、扶贫等。在支教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现代知识和理念传播到民族地区,同时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和民族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扶贫志愿服务中,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与当地居民的感情。例如,大学生可以利用电商知识帮助民族地区销售特色农产品,在实践中加深与少数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

2. 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鼓励各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学校,参与民族团结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通过创作和表达,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在社区,协助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民族政策和知识,促进社区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各民族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完善高校管理机制

1. 科学规划宿舍分配

高校在学生宿舍分配时,应充分考虑促进民族交流的因素。采用混合宿舍模式,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为他们创造日常交流的机会。在分配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合理搭配宿舍成员,减少因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的矛盾。同时,加强宿舍管理和引导,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增进室友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

2.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各民族学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在交往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设立专门的民族工作办公室,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民族学生的日常事务和矛盾纠纷。建立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如设置校长信箱、开展学生座谈会等,鼓励学生反映在民族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出现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引导学生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维护民族团结。

三、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面临着文化差异、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引导,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民族文化节和成立民族文化社团;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完善高校管理机制,科学规划宿舍分配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等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力量,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持续关注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方法,为各民族大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2] 王希恩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J]. 民族研究 ,2019(06):1-12 + 125.

[3] 郝亚明.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若干基础问题[J]. 民族研究,2019(06):13-24+ 125 .

[4] 万明钢 , 李泽亚 . 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4):30-36.

[5] 张会萍 . 高校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研究 [J]. 教育评论 ,2021(09):112-116.

作者简介:王子龙(1988-),男,满族,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基金项目:呼伦贝尔学院 2022 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路径研究”(2022XGZX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