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韩洪思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体育课程不仅承载着强健体魄、锤炼意志的使命,更蕴含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思政元素。通过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能够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融入技能训练与体育文化中,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支撑。
1 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定制化教学模式概述
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体育课程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如团队协作、公平竞争、坚韧意志等精神品质的培养。定制化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训练方案及智能化数据反馈,实现体育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与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引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精准分析学生体能水平、学习偏好及思政认知状态提供支持,从而优化教学策略,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体育竞赛、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拓展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促进知行合一。
2 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定制化教学模式现状
2.1 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化,缺乏系统性设计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普遍存在表层化倾向,思政元素的融入多表现为机械式附加而非有机整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关联的方式,例如仅通过体育赛事案例讲解爱国主义,未能深入挖掘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的思政价值。教学目标的设定仍以传统技能传授为主导,对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政内涵的渗透缺乏系统性规划,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呈现割裂状态。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项目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匹配度不足,未能形成层次分明的思政育人体系。部分高校虽然尝试将思政要求纳入教学大纲,但实施环节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案,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往往难以把握思政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2 教学模式趋同化,个性化不足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固定教学大纲组织集体训练,忽视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种趋同化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适应训练强度,容易产生挫败心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能因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而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体系也往往采用单一量化标准,未能针对不同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动态化评估。虽然个别高校尝试引入分层教学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分组标准模糊、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2.3 资源与技术支撑薄弱,实践路径待完善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技术支持不足的困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院校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数据采集系统,难以实现对学生体质状况、运动表现的精准分析。智能化教学设备的配备明显不足,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的应用尚未普及。教师队伍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开展个性化指导。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滞后,跨学科教学案例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储备明显不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课程思政与体育技能培养的有机衔接。这种资源与技术支撑的薄弱状态,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发展,亟需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和实践路径。
3 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3.1 构建分层分类的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分层分类目标体系,根据学生体能水平、专业背景和认知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设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重点培养竞技精神、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高水平赛事实践强化规则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侧重基础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品质锤炼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在集体项目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教学目标设置应实现运动技能掌握与思政素养提升的同步量化,建立包含体能测试、课堂表现、思政认知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需挖掘其特有的思政内涵,如武术课程融入传统文化传承,球类课程突出竞争与合作平衡。这种分层目标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 一刀切" 的弊端,实现体育育人价值的精准释放。
3.2 开发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路径。通过部署智能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系统,可实时采集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速度、力量等生理指标,建立个性化运动档案。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分析这些数据,自动生成针对不同体质学生的训练方案,在提升运动效能的同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可以模拟各类体育竞赛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规则意识、抗压能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大数据平台可整合历届学生的运动表现与思政素养发展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支持。建立体育思政数字资源库,按照运动项目分类存储教学案例、典型人物事迹等素材,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匹配与推送。这种技术赋能的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3.3 创新”三课堂联动”实践机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社会服务有机衔接的协同育人机制。在理论课堂环节,通过系统讲解体育发展史、体育精神内涵等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践训练课堂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运动技能教学,如在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长跑训练中强化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社会服务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指导、运动康复帮扶等实践活动,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三个课堂之间形成递进式、循环式的教育闭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社会服务拓展实践场域。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定制化教学模式创新,是打破传统“一刀切”教学范式、实现个性化育人的关键探索。未来需进一步构建动态评价体系,结合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需求,推动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这一实践不仅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也为课程思政的落地开辟了更具活力的实践场域,助力高等教育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祎宇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0):55-57.
[2] 周琛涵 , 唐茹 . 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0):19-21.
[3] 付旭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10):37-39.
[4] 佟晓东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J]. 大学教育 ,2025,(09):102-106+116.
[5] 刘丽 . 体育强国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8):89-92.
作者简介:姓名:韩洪思,性别:男,籍贯:河南开封,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5 年8 月,学位:硕士学位,职称:讲师,专业:体育教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学生管理。
课题:1. 2025 年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路径探索(GJ2539);
2.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5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个性化需求的高校体育课程定制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5SZX519, 主持人:韩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