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身作则,以爱施教,润爱于心

作者

谢启培

湛江市太平中心小学塘边校区 524084

“师表,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师德示范者。“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令学生所敬佩,使他们健康成长。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道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寓爱于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社会对师徳的根本要求,也是师徳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它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重“言传”,也重“身教”。老师的言传身教,雕刻着孩子们的心灵,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身教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间,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工作的好坏,关系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健康成长,常言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所以教师应时刻记住孔子所曰的道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不仅处处事事都应“严于”做到“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各方面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还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老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例如: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读书活动,为了促进这一活动,我和学生一起读书,并且时常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所读书的书名及书中的内容等,另外,要求学生在打了上课铃声之前就进教室坐好等老师上课,那么老师也就应该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就按时地进教室上课……“身教重于言教 ”,以高洁的行为做生动的教材,让学生从老师的行为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使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产生滴水穿石的力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圣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如果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我们要大胆地在学生面前承认并改正,给学生树立一个表率。老师在许多方面都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情动人,寓爱于教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 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爱是师生相互信任的桥梁,教师的爱还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和力量。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无数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喜欢具有爱心的老师,他们需要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在爱的沐浴中成长自己,从而诱发其积极向上的热情。

我记得我班有位男生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被另一位同学在投铅球时砸中了脚趾,我马上送他到医院,帮医生抬住这位学生的脚以便消毒,缝线,包扎伤口,再送他回宿舍。这事不但受伤的学生感动的眼里闪着泪花,班中的所有学生也很感动。多年来,我就是用自己的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莫大的安慰与鼓励。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

教师爱学生更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族、不同籍贯、不同出生、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或学生集体平等交流和交换意见,有必要还要采纳意见。因为,有时教师的一种小小的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总之,我们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折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地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经师易得,认识难求”。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梳理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三、以爱施教,润爱于心

“以爱施教,润爱于心。”在教育过程中,爱不仅是情感的流露,更是教学的方法和目的,通过爱的传递,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育者首先要有爱心,能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基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使得教育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从而提供更加贴心和有效的指导。爱意味者关注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在爱的氛围中,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感到安全,用于尝试,不怕失败。这种正面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通过爱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理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即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这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解决冲突以及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在爱滋养下,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途径,而非单纯的任务,这种内在学习动力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源泉。尽管“以爱施教,润爱于心”的理念美好而重要,但在实际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自身的情感智力和教学技巧;建立合作社区、与家长、同事和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教育。

总之,“以身作则,以爱施教,润爱于心”不仅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追求和实践的目标,通过爱的传递,我们可以点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