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开发需求研究

作者

杨国荣

邹平黄山中学 2562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生理上迅速发育接近成年人水平,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和未来发展方向。然而,这一时期的学生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多重挑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抑郁率呈上升趋势,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频发,反映出中学生生命教育不足的严峻现实。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生命现象紧密相关,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天然载体。然而,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又有怎样的资源开发需求?这些问题亟待研究解答。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前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中指向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开发需求,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首先,我们选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5 所高中,共发放教师问卷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05 份,有效回收率为 87.5% 。问卷内容涵盖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教学实践、资源使用情况及开发需求等方面。其次,对其中 15 位具有不同教龄和教学经验的生物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对资源的需求。最后,选取了 10个典型课例进行课堂观察,记录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情况。数据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和观察资料则进行质性编码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生命教育实施现状:理念融入不足,方法传统单一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认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入并不深入。仅约 38% 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会“经常”或“总是”主动渗透生命教育内容,而有 42% 的教师表示“偶尔”会涉及,还有 20% 的教师表示“很少”或“从不”专门进行生命教育。课堂观察显示,生命教育内容往往依附于知识讲解,呈现碎片化特点,缺乏系统性。例如,在讲解“细胞凋亡”时,部分教师仅将其作为细胞生命历程的一个环节进行介绍,未能深入探讨其在个体发育、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伦理思考。

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法仍占主导地位。访谈中,一位教龄 10 年的教师坦言:“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生命教育内容只能一带而过,很难组织深入的活动。”仅有约 28% 的教师会尝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面,教师主要依赖教材和教辅资料,对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的利用不足。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教师表示“很少”或“从不”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3.2 资源开发需求:渴望多样实践,呼唤专业支持

教师对生命教育课程资源表现出强烈的需求。问卷显示,教师最希望获得的资源类型依次为:可操作的实验设计( 42% )、真实情境案例( 38% )、多媒体资源(31%)、互动软件(26%)和跨学科融合资源(如生命伦理讨论案例,35% )。例如,在生态工程”主题中,教师希望获得校园生态系统构建”的详细指导方案,包括材料准备、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等。多媒体资源方面,教师希望获得动画演示、纪录片片段等直观材料。此外,教师对分层资源”需求强烈,希望资源能适应不同学情的学生。

在资源开发能力方面,教师普遍感到不足。超过 70% 的教师表示“缺乏将生命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访谈中,多位教师提到:“希望获得更多培训,学习如何设计和实施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他们特别希望获得专家指导,包括高校学者、教研员等,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四、对策与建议

4.1 构建系统化课程资源体系,丰富教学形式

针对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的问题,应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建议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梳理各模块中可融入生命教育的知识点,形成生命教育主题清单,并围绕清单开发配套资源包。资源包应包含教学设计、活动方案、案例库、视频素材等,为教师提供“一站式”支持。例如,可开发“校园生态系统构建”指导方案,或“DNA 提取与亲子鉴定伦理讨论”等综合性活动资源。同时,应鼓励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校本特色资源。

在教学方法上,应鼓励教师突破传统讲授模式。可引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验生命价值。例如,围绕“转基因食品”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辩论赛等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人体生理过程,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4.2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建设教研共同体

提升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关键。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提供专项培训,内容可包括生命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资源开发技巧等。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如工作坊、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此外,应建立跨校的生命教育教研共同体”,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共同体可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活动,如线上论坛、线下研讨会等。共同体还可邀请高校专家、科研人员参与,提升教研水平。学校也应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手册,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4.3 优化资源开发路径,提升资源适配性

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多方协同。高校、科研机构、科普基地等应发挥专业优势,开发高质量资源。例如,与科普基地合作开发生命科学实践箱”(含便携显微镜、DNA 提取套件),邀请医疗工作者参与开发急救知识”VR 模块,让学生切实感受、体验。此外,应建设生命教育资源共同体”,整合高校实验课程、科研机构资源等,按基础—拓展—前沿”分级上架;开发免费线上资源包,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要提升资源交互性与适配性,发挥 AI 模拟、虚拟实验等工具优势;AI 驱动的生命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生命教育观念发展的长周期追踪评价工具等。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多所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调查,发现当前实施中存在理念融入不深入、方法传统、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教师也表达了强烈的资源开发与专业发展需求。为优化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建议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资源体系,创新教学与评价方式,加强教师专业培训与教研共同体建设。本研究为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参考,但样本量有限,未来可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华 . 生命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 , 2022(10): 12-15.

[2] 李明 .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J]. 生物学通报 ,2021, 56(8): 45-47.

[3] 王芳 . 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渗透研究 [J]. 教学与管理 , 2023(5): 67-70.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向生命教育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24JXY1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