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的探索研究

作者

李磊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一、绪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2023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因经济效益差、技术难度高导致的传承人老化断层,和因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文化土壤消失,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外来文化影响,缺乏对本地区的文化认同感。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量的积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职业教育“质”的发展还比较缺乏。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在立德树人、知识素养和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促进非遗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二、核心概念界定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 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新”包括四个维度:一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三是人工智能、AR 和VR 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劳动工具;四是新型基础设施。3

三、庆阳香包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

(一)庆阳香包的文化内涵

庆阳人民崇尚图腾,多以雕塑、剪纸、农民画作表现。“虎”的形象频繁出现在虎头鞋、虎头帽、虎头背心和虎头肚兜等。人们认为蛇能以毒攻毒,保佑平安,民间刺绣中有五毒衣、五毒肚兜,上面的图案都有蛇4 ;端午节时,小孩会背蛇状香包。蛙图案是远古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成为远古图腾崇拜习俗在当代民间工艺中延续的实物佐证,以“五毒”肚兜、枕顶刺绣、耳枕、荷包及挎包物件上的形象出现。

庆阳人民多用婚俗用品中老鼠、青蛙、螃蟹、蝎子等动物,莲花、牡丹、石榴、葫芦、葡萄、树等植物表现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主题。5“鱼”是男性器官的象征,“莲”是女性器官的象征,表现了远古初民讴歌男女交欢、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习俗和观念。庆阳民间对“鱼”的喜爱是与其婚育观念相随的,充分表达了人们“多子多福多寿”的愿望,是原始生殖崇拜意识最明显的传承。

阴阳平衡观念常出现在陇东地区的香包、刺绣、剪纸中,是一种我国的神秘符号。阴阳八卦香包,分内外两个部分,可以自由地抽取,外阴内阳、自由抽动,象征生殖及生命本原,体现了“阴阳合而万物生”的观念。在陇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门前插艾草,挂蒲剑等民俗活动之外,更重要的习俗便是佩戴香包。受天灾、疾病侵扰的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藏在香包刺绣里,表达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家人康健、儿孙绕膝,家庭和睦、富裕幸福的美好祝愿。

(二)庆阳香包的发展现

1. 传统技艺人短缺

调查结果显示,人才短缺成为庆阳香包传承的重要阻碍,主要缺乏从事香包产品制作的一线手工艺人。随着老技艺人的相继离去,年轻的技艺人缺乏耐心 ,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性;香包制品在制作的过程中耗时耗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打击传统技艺人积极性。此外,缺乏能够指导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新产品研发的创意人才和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影响了香包后期的宣传与营销。

2. 传统技术过度产业化发展

从市场角度考量,手工绣制的香包已无法满足人们激增的物质需求,机器绣制的生产模式极大提升了香包数量,但为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商家以化学香精替代天然香料,以化纤材料替代传统布料,破坏了传统庆阳香包原本的健康、天然价值,破坏了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机绣在弥补物质需求的同时,手工香包异化成“商品”,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交易的过程中悄然流失;为迎合市场流行审美,以随意拼凑、无意义的图案替代传统庆阳香包的图案崇拜和寓意,使陇东地区人们祈福、辟邪、纳祥等美好愿望失去原本意义。

3. 庆阳香包的研发瓶颈

从传承主体差异看,新生代传承人引入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平板进行国潮元素融合设计,探索渐变色、几何线条等现代刺绣手法,但因与传统工艺标准存在偏差,遭传统群体质疑“偏离本质”;从市场需求转型方面来看,传统佩戴的香包无法满足现代“健康消费,环保生活”的需求,人们倾向于选择具有天然、环保、健康特性的香包产品。

四、职业教育与庆阳香包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非遗技艺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脱节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既依赖于口传心授的传统路径,更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支撑。职业教育与非遗技艺传承的融合机制突出表现为课程体系与技艺传承需求的脱节及产教融合的深度不足。

在课程体系角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普遍遵循学科逻辑导向,导致非遗技艺的隐性知识难以转化为可量化、易传递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师徒制”实践教学,学生难以通过沉浸式学习掌握技艺精髓;课程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标准化考核,忽视非遗技艺“体悟-实践-创新”的渐进性特征,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表现为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浅层化,尚未形成稳定的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机制。基于成本考量,企业倾向于对技艺人员的短期培训,缺乏对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的考虑;由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学科局限性,院校难以精准对接企业的真实生产需求。

(二)非遗传承人与职业教师的认知差异

非遗传承人与职业教师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导致二者在面对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认知差异。非遗传承人多为民间手艺人或家族技艺持有者,其核心价值在于对传统技艺的原真性守护,知识传递方式以师徒口传心授为主,强调“体悟”等隐性知识的学习传递;职业教师作为教育体系内的专业人员,其知识生产遵循学科逻辑,更注重将零散经验转化为结构化课程内容,导致协同过程中出现“传承人讲不清理论、教师抓不住重点”的问题。二者的知识转化鸿沟直接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非所用”的低效循环。

(三)数字化设计等新质生产力工具应用不足

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应用滞后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工具适配性不足,传统手工艺的材料特性与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底层逻辑存在冲突,手艺人难以通过数字工具实现“意 - 形-技”的精准转化,例如庆阳香包的花纹设计在数字建模中常出现细节失真;第二,数据资源匮乏,非遗技艺的工艺参数、材料特性等核心数据尚未形成标准化数据库,数字化设计缺乏可复用的知识支撑。

五、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融合路径探索

(一)创新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

构建“技艺 + 文化 + 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技艺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聚焦香包制作的核心技艺传承。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不同针法的运用技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香包制作中的优缺点,探索新材料在香包制作中的应用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在文化模块中,文化课程的设置需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香包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系统了解香包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和传播。以庆阳香包中常见的图腾为例,讲解虎、蛇和蛙等动物在陇东文化中辟邪、祈福的意义,以及图腾崇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寓意。

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创新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课程设计中,引入数字化设计、3D 打印、智能材料等科技手段,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数字化设计软件可以对香包图案进行设计和优化,3D 打印技术可以制作香包模具,除此之外,AI 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智能、环保材料在香包中的应用,如具有驱蚊、杀菌、芳香等功能的材料,赋予香包新的功能和价值。

(二)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

数字化智能软件能够优化香包生产流程。借助大数据分析市场上香料、布料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趋势以及质量评价,根据香包生产销售数据,精准预测不同季节、不同款式香包的原材料需求数量,通过数据提前做好采购规划,避免原材料短缺或积压;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供应商差异,实时收集生产设备的运行数据、生产环境数据以及工人的操作数据,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环节和潜在问题。

数字化智能软件能够分析不同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拓展线上营销渠道。小红书以年轻女性为主要用户,针对用户对时尚、美妆等的喜好,制作香包宣传图片和视频,结合时尚搭配、生活场景等元素进行推广;抖音、快手软件用户广泛,有趣、有创意的香包制作、文化内涵的短视频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

大数据系统可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根据前期调查得出的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将香包广告推送给潜在客户,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更高要求。

第一,建立“三师型”师资结构。吸纳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目前,我国已有 367 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受聘任教,建立大师工作室 142 个,为职业教育与非遗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师资支持。6

第二,加强教师对非遗文化和现代技术的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组织院校教师积极参加文化培训、研讨会和实践活动,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数智化技术,并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和传承中。

(四)建立创新创业支持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开设非遗创新创业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授课,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注重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搭建非遗文化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非遗创新创业社区等场所,安排专业教师和团队为学生提供项目咨询、政策解读、市场分析、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六、结论与展望

新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着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推动着二者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实现二者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认为还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非遗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

“产学研用”合作责任机制,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培养非遗技艺人才、促进非遗技艺改进和文创产品创新。总之,职业教育与非遗融合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推动职业教育与非遗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蒋诗雨 . 职业教育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实践 [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 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下册)。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学院 ; 2025: 7-9. DOI:10.26914/c.cnkihy.2025.010024.

[2] 崔树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J]. 天工, 20

[3] 周雯. 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 [D]. 兰州大学, 2018.

[4] 新民网。习近平: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OL][2022.12.12].https://news.xinmin.cn/2022/12/12/32280973.html.

[5] 梁燕 . 庆阳香包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7.

6 中国旅游新闻网. 推动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访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 .[OL][2025.3.12].https://www.ctnews.com.cn/dongtai/m/content/2025-03/12/content_171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