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中的“动”
杨洁
桂林市逸仙中学 广西桂林 541000
高中音乐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的。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所以需要寻求互动性更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打破静态:高中音乐课堂急需“动”起来
普通高中新课标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单一鉴赏、知识灌输、缺乏体验与实践,导致课堂沉闷、参与度低、效果不佳。而且音乐艺术本身具有时间性、情感性、实践性,“动”是其内在要求,静态灌输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并且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强、社会性强,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倦怠。
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动起来”,需要兼顾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愿意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赏、表现与编创能力,保持并增进对音乐的持久兴趣。通过对音乐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意表达,理解文化内涵,拓宽国际视野。
二、“动”之内涵:多维联动的课堂活力引擎
在高中音乐课中激发学生“心动”(情感共鸣)、“脑动”(深度思考)、“行动”(实践创造),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
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身体律动与音乐理解(节奏、结构、表现力)之间的深层联系,让他们明白这不是 " 幼稚 ",而是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同时要尊重高中生青春期心理,他们可能更害羞或怕尴尬。从非评判性、强调集体性和功能性的活动入手(如声势、行走、简单的指定动作),逐步过渡到更个人化的表达。分组活动能降低个体压力。
在创编或即兴时,提供几个选项或主题,让学生有一定选择空间,增加掌控感。在学习不同国家 / 民族的音乐时,学习其特有的舞蹈或律动动作,是理解文化内涵的绝佳途径。也可将动起来的环节看作音乐创作的思考,表演的准备或小组讨论。
三、 实践路径:构建“动感十足”的高中音乐课堂
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直接让他们跳舞可能会尴尬,需要更巧妙的引导方式。比如用声势律动替代舞蹈,或者通过游戏化设计降低心理门槛。可能还需要平衡不同性格学生的需求——外向型学生喜欢表现,内向型则需要安全的参与方式。
比如用踏步感受节拍强弱,将动作设计与知识点结合;用流行文化降低抗拒感,比如结合抖音手势舞;节奏 APP 和可视化工具等简单易操作的程序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从最简单、最不具威胁性的动作开始(如拍手、跺脚),逐步增加复杂度,允许学生有适应过程。强调参与和体验的过程比动作是否 " 好看 " 更重要。还要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选择舒适范围内的参与程度。明确每个" 动起来" 的活动是为了服务于什么音乐知识或技能的掌握(如感受节拍、理解曲式、体验力度、表现情绪等),避免为动而动。绝对避免嘲笑或评判他人,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每次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保障与挑战:让“动”可持续、有深度
高中生对音乐课缺乏内在热情,把作业当成负担;或者学生能机械地完成活动,但眼神里没有光。因此,如何让课堂的“动”可持续、有深度,需要音乐老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1、点燃“心动” — — 情感浸润系统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沉浸式的感受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多元感官联动,让学生能快速进入音乐课堂,跟随老师引导的脚步。如播放《黄河大合唱》时投影抗战老照片,让学生用色卡标记聆听时的情感波动,讲肖邦夜曲时调暗灯光,用吴语 / 粤语 / 普通话演唱《茉莉花》体味文化基因,学唱红色歌曲时创作拍摄历史穿越MV 等。
2、激活“脑动” — — 认知挑战矩阵
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音乐知识点,发挥各类学生特点,开展丰富音乐活动。辩论赛——“为何抖音神曲比艺术歌曲传播更快?”;音乐侦探游戏——通过和声进行推测电影配乐中的危险场景;跨学科头脑风暴:黄金分割 ( 数学 )——计算《春之祭》高潮点占比,声波原理 ( 物理 )——图解帕瓦罗蒂共鸣腔构造,文革歌曲( 历史)——对比中苏革命音乐异同。
3、实践“行动”— 多元创新作业
音乐实践作业必须是老师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心动,才能发挥学生脑动,使之付诸行动。比如绘制校园声景图:标记“食堂喧闹区”、“校园一角”等场景配创作说明;将《梁祝》导入 Sonic Visualiser 软件,用频谱图标注“化蝶”段落的高频泛音;设计 2049 年元宇宙音乐会方案;音乐基因重组 ( 传统素材 ,现代风格): 京剧《霸王别姬》选段 +K-pop 节奏型;社区声景行动:录制菜市场吆喝声 $$ 创作《市井交响曲》等。
讲台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的起跳板。“动”不等于无序,建立清晰规则,引导学生在“动”中聚焦学习目标,做到“形动神聚”。当贝多芬的动机从学生跺踏的足底震颤地面,当德彪西的和声在他们舒展的指尖流淌成风——身体此刻已成为最鲜活的音乐解码器。
让高中音乐课堂真正“动”起来,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真正的音乐教育不只是耳朵的觉醒,更是整个身体的苏醒。通过唤醒身体律动、激活高阶思维、深化多维互动、拥抱技术革新、探索跨界融合,我们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寂,释放音乐本身蕴含的澎湃生命力。当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思考、在“动”中创造、在“动”中联结,音乐才能真正融入其心灵,核心素养的培育方能落地生根。这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更是在为培养具有审美力、创造力、合作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未来公民贡献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摇摆、踏步或即兴动作,都在学生心中播下终身热爱音乐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
[2]《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问答与案例》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高中音乐“浸·动·悟”三维一体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4ZJY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