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智慧旅游人才“产教融合-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实践研究
杨璐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引言
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产教融合 -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打破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壁垒,可以使得教育更好的服务于产业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实施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智慧旅游人才产教融合 -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智慧旅游人才需求特征
(一)知识结构复合化
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智慧旅游当中的岗位发生了极大改变,比如智能景区运维员、旅游大数据分析师、AI 旅游顾问等,出现了很多新岗位。而这些岗位的人员不仅要懂得旅游知识、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服务礼仪等专业技能,对于计算机应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也需具有一定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旅游 + 数字技术都要有所掌握。以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未来,其不仅要会用Python、SPSS 这些工具处理游客消费数据,还要能结合旅游市场的规律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二)技术能力专业化
智慧旅游的纵深发展推动行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在技术驱动层面,从业人员需形成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数字素养,要熟练操作 Python 等数据分析工具,要有从海量旅游数据中提炼商业价值的能力。在业态创新维度,跨界融合思维成为核心竞争力,从业者需突破行业壁垒,将 AR/VR 技术、文化 IP 资源与教育场景深度耦合,成功孵化虚拟文旅空间、智能研学平台等新业态。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下智慧旅游人才“产教融合 -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实践策略
(一)政校企协同,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框架
智慧旅游人才“产教融合-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实践中,需要让政府、企业、学校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1]。
从政府引导方面来说,政府需要先搭好架子,给予政校企研协同有效支持。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缺智慧旅游人才,政府就可以专门下发一笔资金当做专项基金,无论是企业和学校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还是共同开发课程,都可以从基金中拿补贴,这样就能减轻双方负担。还有企业要是愿意派遣一线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或是接收学生实习,政府也可以给企业减税,这样企业才有动力参与政校企研协同。另外,政府还可建设智慧旅游人才供需平台,把学校中的学生数量、学习的技能,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人才要求等进行清晰明了的呈现,让两边信息相互对应,以实现信息共享。
从企业主导方面来说,企业最清楚需要怎样的人才,因此,它们需要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比如学校要制定智慧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企业就应派人力资源经理或是技术骨干到学校,向学校相关人员传达自己需要的人才要求,这样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和企业人才要求相一致。再者企业还需提供实训基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旅游景区跟着运维师傅学习修物联网设备,还可以让学生去酒店实操智能管理系统,这样一对一带着学生练的学徒制,相比在学校只能学习智慧旅游理论知识更具实用性。最后,企业招人时,应优先考虑合作学校的学生,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形成一个闭环,学生就业压力减轻,企业也能获得需要的智慧旅游人才。
从院校主体方面来说,学校教学需跟随企业需求改变。比如以前旅游专业可能就教学生导游、计调等相关知识,现在为了更好的达到企业智慧旅游人才要求,则要增加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管理、AI 旅游服务等课程,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动手,如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智慧景区运营等。另外,学校还可安排教师去企业挂职,如安排教师去在线旅游平台跟着技术团队做项目,借此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技术和业务,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更好的指导学生。
(二)岗课赛证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智慧旅游人才“产教融合 -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实践的核心,简单来说要让学校的课程、比赛、证书,都跟企业岗位需求挂钩,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符合企业需要。
对于岗课对接来说,就是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2]。比如,企业设有智能酒店客房管理岗位,他们的主要工作酒是调试客房中的智能设备,如智能灯、智能窗帘等,还要能快速响应客人的需求,如客人用语音控制设备时出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针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学校开设的智慧酒店运营课程,就可以把这些工作变成教学项目,让学生分组模拟管理客房、练习调试智能设备、处理客人的各种问题。
对于赛教融合而言,就是将比赛项目融入日常教学,并借此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智慧旅游)大赛当中有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慧景区方案设计这些项目,学校就可以把这些项目融入平时教学。如,教师进行智慧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以比赛的标准分组设计智慧景区方案,包括怎么用物联网监控游客流量、怎么用 VR 展示景区景点等,然后在班级中组织相关比赛,优秀的团队还能代表学校参加更高级的比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掌握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的能力,而且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能够让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对于证课衔接而言,现在企业招人很看重证书,因此学校要把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日常课程,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能考证。比如,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智能景区运维师这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考哪些知识点、哪些操作,学校就可将这些内容引入对应的课程教学当中。如,考旅游大数据分析师需要用到SPSS,学校开设的旅游大数据分析课程就可重点教导学生相关知识,还可组织模拟考试,帮学生备考。
(三)动态匹配保障,实现人才精准输送
各个学校在实施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得把学生精准送到合适的岗位上,这就需要动态匹配,及时跟进需求、精准对接、持续改进。
首先需要构建需求动态跟踪机制,企业的岗位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需要实时跟踪 [3]。学校可以和政府、企业合作建立智慧旅游岗位需求数据库,企业要招人时,可以把岗位名称、需要的技能、薪资待遇这些信息及时更新到数据库当中,学校安排专人定期查阅数据库,如若发现企业需要新的技能,就要及时调整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增加对应的课程。另外,学校、政府和企业可以每个季度召开政校企研座谈会,大家一起探讨产业的新变化,然后学校随着调整人才培养内容,确保培养的智慧旅游人才跟企业需求不脱节。
其次需要建设人才精准对接平台,学校获得人才需求数据后,还要建立平台帮学生和企业对接。这个平台可以依托政府建设的智慧旅游人才供需平台,平台会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情况,比如学生学习了哪些课、考了哪些证书、想找什么类型的工作等,再对比企业的岗位需求,然后给学生推荐最合适的岗位,并给企业推荐最合适的学生。而且平台还能提供岗前培训,比如某些学生被推荐到某智慧景区工作,平台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给学生做几天岗前培训,教导他们熟悉景区的设备和流程,等到学生上岗后,平台还会跟踪一段时间以了解他的工作情况,有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这样学生能更快适应工作,也能提高就业稳定性。
最后则要建立质量评价反馈机制,学校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效果,企业的反馈至关重要。学校可以联合政府和企业建立三方评价体系,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评价学校培养的智慧旅游方面的学生。比如,三方针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智慧旅游的核心理论、是否能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和工具、是否具有数字化思维、会不会跟团队协作等进行评价。企业要定期反馈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学校拿到反馈后就可针对性调整教学,这样就形成了培养- 评价- 改进的闭环。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行业竞争力而言非常关键。实施“产教融合 - 精准输送”对接模式实践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有效培育出拥有数据分析能力、跨界融合思维及资源整合视野的高素质智慧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臧其林 . 产教融合共同体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09):6-8.
[2] 邢丹梅. 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旅游产品应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J]. 旅游与摄影 ,2025,(04):122-124.
[3] 陈丹 , 黄雄英 , 梅早旺 . 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43(17):75-77.
杨璐,1987 年11 月17 日,女,汉族,山东济宁,硕士研究生,讲师,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