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市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优化及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

陈凤

370302198205252965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广泛,地下建筑如地下室、地下车库、地铁车站等不断涌现。然而,地下建筑的抗浮问题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地下建筑产生向上的浮力作用,若抗浮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地下建筑出现上浮、结构开裂等严重问题,威胁到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地下建筑的建设和运营也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地下建筑的施工过程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水位,导致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或上升;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建筑材料的渗漏等还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而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地下建筑的抗浮稳定性,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优化及地下水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优化

1.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抗浮设计分析

地质条件是影响地下建筑抗浮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软土地基中,由于土体的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地下水位的变化容易引起土体的变形,从而影响地下建筑的抗浮稳定性。对于软土地基上的地下建筑,传统的抗浮设计方法如自重抗浮可能难以满足要求,需要采用抗浮桩、锚杆等附加抗浮措施。抗浮桩通过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和桩端阻力来抵抗浮力,锚杆则通过锚固在土体中的钢筋提供抗拔力。

在砂土地基中,土体的渗透性好,地下水位变化较快。因此,在砂土地基上进行抗浮设计时,需要准确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砂土地基中的抗浮设计还需要考虑土体的液化可能性,在地震等特殊工况下,土体液化可能导致抗浮措施失效。

在岩石地基中,地下建筑的抗浮设计相对较为简单。岩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地下建筑的自重或设置少量的抗浮锚杆来满足抗浮要求。

2. 抗浮设计方法的优化策略

为了提高地下建筑抗浮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对现有的抗浮设计方法进行优化。应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和预测。通过建立长期的地下水位监测系统,获取准确的地下水位变化数据,并结合气象、地质等因素,采用合适的预测模型对地下水位进行预测。这样可以为抗浮设计提供更准确的依据,避免因地下水位预测不准确而导致的抗浮设计不足或过度设计。

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抗浮设计方法。对于小型地下建筑,可以优先考虑自重抗浮的方法,通过增加建筑的重量来抵抗浮力。对于大型地下建筑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应采用多种抗浮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抗浮桩与锚杆联合使用,以提高抗浮效果。

还可以采用新型抗浮材料和技术。例如,采用高强度的抗浮桩和锚杆材料,提高抗浮构件的承载能力;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下建筑的抗浮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抗浮问题。

二、城市地下建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分析

1. 地下建筑建设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影响

地下建筑的建设过程会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产生显著影响。在施工阶段,深基坑开挖扰动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天然渗流场,形成局部汇水区,促使地下水向基坑方向径向流动,造成周边区域水位漏斗式下降。大规模降水工程通过井点、管井等措施持续抽排地下水,进一步扩大降水影响半径,显著降低区域地下水位,可能诱发地层有效应力增加,引发软土固结沉降或砂土压密,进而导致地面沉降、邻近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甚至结构开裂等工程地质问题。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含有高浓度悬浮颗粒、油类、重金属离子(如铅、镉、铬)及外加剂残留物等污染物,直接排入地下环境将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防水材料、注浆剂及混凝土添加剂中的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邻苯二甲酸酯)可能通过包气带入渗进入含水层,造成持久性污染。此外,基坑支护结构(如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扰动可能改变含水层连通性,影响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在运营阶段,地下建筑作为刚性阻水体嵌入地下水系统,显著改变局部地下水流场分布,可能引起迎水面水位壅高、背水面水位降低,形成非稳定渗流压力分布,增加结构抗浮设计难度。同时,地下设施内部污水管道渗漏、设备油液泄漏等风险源可能释放氨氮、磷酸盐及有机溶剂等污染物,经回填层或裂缝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影响水质安全。因此,地下工程建设需全过程管控水文地质扰动,强化止水、截水与生态防护措施。

2. 地下水环境变化对地下建筑抗浮稳定性的反作用

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对地下建筑抗浮稳定性具有显著的反作用。地下水位的周期性波动或长期上升将直接增大作用于地下结构底板的静水浮力,当浮力超过结构自重与抗浮措施共同提供的抗力时,可能导致结构整体上浮、构件开裂甚至失稳破坏。尤其在低密度配重或抗浮桩锚设计冗余不足的工程中,风险更为突出。反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将引发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导致软土层固结沉降或砂土压密,进而改变抗浮桩侧摩阻力分布及锚杆预应力状态,削弱其抗拔承载力,形成结构性安全隐患。此外,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变亦不可忽视。高矿化度、低 pH 值或含硫酸盐、氯离子等腐蚀性介质的地下水,将加速混凝土结构碳化及钢筋、锚杆钢绞线的电化学腐蚀,降低抗浮构件的耐久性与设计服役寿命。同时,污染物入渗可能改变土体的塑性指数、渗透性及有效内摩擦角等关键力学参数,影响桩土协同工作性能,进而扰动整体抗浮体系的稳定性。因此,抗浮设计须充分考虑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长期环境效应,实现结构安全与环境适应性的协同控制。

结论

本研究对城市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优化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抗浮设计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优化策略,包括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和预测、选择合适的抗浮设计方法、采用新型抗浮材料和技术等。分析了地下建筑建设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影响,以及地下水环境变化对地下建筑抗浮稳定性的反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地下建筑抗浮设计与地下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进行地下建筑抗浮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环境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地下建筑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应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确保地下建筑的长期抗浮稳定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地下建筑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更加准确的数值模拟模型,为城市地下建筑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高晓峰 , 任东兴 , 邓安 , 等 . 某坡地建筑物地下室抗浮失效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J]. 建筑结构 ,2022,52(06):131-137+103.

[2] 李熊凯 , 胡雨豪 , 刘江 . 临水地下结构抗浮措施优化设计 [J]. 中国水运 ,2025,(02):145-147.

[3] 宋卫华 . 叠跨道路新建地下通道对既有隧道环境的影响和抗浮设计研究[D]. 江苏省 :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