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升课程意识 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

谭鹏洲 罗燕

四川平昌实验小学 四川平昌 636400;四川平昌第五小学 四川平昌 636400

一、课程意识的深刻内涵

课程意识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专业自觉和反思能力,涉及对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的系统性思考和判断。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即时生成者,课程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发展点。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相比,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二、课程意识的重要作用

1. 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育思想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科研素养。课程意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教学方向:帮助教师跳出“教教材”的局限,从课程目标出发规划教学,确保每节课都服务于学生整体发展需求。比如,语文教学不只是讲课文,而是围绕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核心素养设计活动。

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师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代发展。例如,科学课可结合当下科技热点(如人工智能)补充教学案例,增强内容的实用性。

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师关注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从备课、授课到评价形成闭环。比如,通过分析学生作业反馈调整教学方法,避免“教完就结束”的盲目性。

2. 课程意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促进学生发展: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而非单纯灌输知识。如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推动教育创新:鼓励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形态。像开发校本课程(如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丰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

三、课程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多途径激活自主学习,培育课程意识素养

开发特色课程:支持教师将个人专长融入课程,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开发“汉字美学”校本课程,增强课程设计的主动性。

关注教育动态:通过参加课程研讨会、阅读教育期刊(如《人民教育》),了解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新趋势,启发课程创新思路。

学习课程理论:组织教师研读《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书籍,理解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如建构主义、核心素养导向),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区别——课程不仅是教材,更是“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的整体系统。

熟知教育政策: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等文件,分析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例如,数学教师需理解“培养逻辑思维”之外,还要关注“数学建模”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尝试课程实践:从校本课程或微课程入手,如设计“校园植物观察”科学课程,让教师亲历选题、目标设定、内容编排到评价的全过程,积累课程开发经验。

加强教学反思:每节课后反思“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是否服务于学生发展”,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录制课堂视频等方式,逐步形成“目标- 实施-评价”的闭环思维。

(二)多方位构建教学体系,创设课程意识环境

课程设计统揽教研活动:开展“课程方案设计工作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打磨单元课程计划,如语文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传承”主题整合课文、写作与实践活动。校本研修与教科研活动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每学期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扎实开展至少两次大教研,研究课标,解读教材,学习文件、专题讲座等;每周分学科分年级进行一次小教研,围绕集体备课、题型讨论、作业设计等活动展开,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思维碰撞,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师专业发展;每年分不同学段开展一次联合教研,加强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创设多种课程环境,强化教学内容、目标的研究,提升课程意识。

课程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收集教师开发的课程案例、跨学科资源包等,促进经验交流。例如,英语教师分享“结合短视频素材设计听说课程”的做法,启发他人拓展课程内容形式。

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平昌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的传承县。学校就可以把翻山饺子作为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创编为校本课程传承。学校组织艺体老师查阅资料、多方学习,结合实际创编翻山铰子校本教材,同时以活动为平台,大力推广翻山铰子校内外精彩展示,为非遗传承做出不懈努力。

(三)多举措落实“三化”行动 实现课程意识价值

1、推门听课常态化

教师上好常规课。学校本着关心教师快速成长,秉持一份教育情怀,理性进行推门听课。在听课后,立即和主讲老师互相交流,相互探讨,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比如本次课程教学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实现课程目标?面对面,一对一真诚交流,各有所获,逐渐形成课程意识。

2、研课磨课精细化

教师上好研讨课。课不研不深,课不磨不精,每一堂研讨课都从“自创课”到“准精品课”,再从“准精品课”到“精品课”的演变。学校利用课堂展评活动,名师送教活动,学区联合教研活动等,都要历经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和结课六个打磨环节,才能将一个教学案例成为精品课。一堂课,通过多次打磨,多次研讨,让每一次的主讲老师和磨课团队都有新的思考,新的想法,从而逐渐提升课程素养。

3、课堂展评时效化

教师上好展评课。利用学校或全县课堂展评活动以及国培相关活动为老师们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课程意识、课程理念随时随地发生,让教师和学生相互成长,迅速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提升课程意识,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从“执行者”转变为“设计者”,同时依赖学校制度支持与实践场景搭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从“教知识”到“育人才”的课程理念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