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李登科
湖北省华高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黄冈 435500
引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诸多先进、新颖的施工技术应运而生,将其灵活应用到建筑施工之中,可显著提升 缩短施 工周期。其中,以高支模施工技术为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该技术主要是对结构支撑体模板体系进行搭建,以此为后续混凝土浇筑,提供优异条件。然而,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较为烦琐、复杂,为充分发挥出其真正价值,需施工人员根据工程施工特点,选用规范、恰当的技术手段,并做好各施工细节的把控,如此方可进一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进而助力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高支模施工技术基本概述
针对高支模施工技术而言 其隶属于结构施 形式, 搭设高度 5m 及以上;或搭设跨度 10m 及以上;或施工总荷载 10k 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 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施工技术在 响着工程结构的安全与质量。然而,就目 但其整体施工难度系数较高,且大多为 安全事故的出现,这将会严重威胁施 、规范的安全防护,以最大限度提升施工的安全性, 现顺利、有序推进。
2、高支模施工技术特点
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一定高度内实施支撑性模板作业,以进一步强化建筑结构的可靠性、稳定性,更好的延伸建筑物使用寿命。为此,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应明确掌握技术特点,以充分发挥出其真正价值。经研究,其特点通常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危险系数较高。在建筑工程中的高支模施工作业期间,涉及到大量的高空作业项目,因此存在较大的危险系数,在此情况下,为保证施工建设的正常、安全进行,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施工经验及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正式施工前,还要做好全面、认真的检查,待所有施工内容全部符合标准后,再组织进行施工作业;(2)支模作业难度较大。在高支模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少严格、规范的管理与控制,不仅难以切实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甚至还很有可能会延长工程施工周期。因此,在实际施工环节中,管理人员要做好全过程管控,以保证高支模施工的有序开展,进而为后续施工建设的高质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3、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1 安装高支模支架
在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中,涉及到架体安装工作,为保证安装质量,施工人员应提前了解设计要求,以保证架体的施工效果合格,进而为顶部模板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一般来说,高支模支架的密度相对更大,立杆之间的间距会比常规架体更小,通过这些立杆的共同支撑作用,可以切实保证顶部的模板施工安全。而针对立杆的间距控制,应当以设计要求为准,相关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得超过设计要求距离。同时,在架体安装过程中,也分为多个形式,不同的架体材料所对应的安装方式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如扣件安装、盘扣安装等,为此,施工作业人员应熟知安装细节,确保每个安装节点的强度都充分符合相关要求。同时,为确保安装质量均符合要求,安装完成后的节点部位均需要进行一次全面、严格的复检,一旦在此环节发现松动、变形等问题,则应及时进行替换或加固,以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在架体基础环境中,必须做到牢固、稳定,如果地质特殊,施工人员可换填其它材料,之后再以木板、钢板等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3.2 模板安装
在高支模架体安装之后,便可以在顶部开始安装模板。一般来讲,在模板应用中,也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如果顶部荷载过大,则需要优先选择轻度较高的模板、钢模板等,但若是普通的结构构件,则可以应用相对轻质的木模板。在进入到模板安装环节之后,要根据设计要求,来对柱模板、梁模板以及板面模板进行安装。其中,在柱模板安装时,需要对模板四周进行加固,在此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选用的是钢管材料,其加固部位必须与高支模架体间隔一定距离,严禁将二者连接在一起,以避免因受力失衡而导致架体出现变形或坍塌等不良情况。同时,在柱模板安装时,还要做好定位,对底部提前画好控制线,依据控制线把控具体安装位置,以确保安装后的柱模板符合相关技术要求。除了竖向模板结构外,顶部的梁模板以及板面模板均需要在架体全部搭设完成后进行施工,在此期间应密切关注拼缝控制、标高控制等。除此之外,在模板安装后还要进行全面清理,将木屑、杂物等清理干净,不能遗留在模板顶部,以避免给后续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不良影响。
3.3 构件支撑安装
在高支模支撑安装期间,主要涉及到一些大型的梁、板构件,其中以尺寸较大的梁构件居多。如果在施工中,梁的尺寸设计相对较大,有着较高的荷载,则需要对这类构件进行单独支撑,以切实保证其在施工环节不会产生任何风险 [1]。例如,在某一梁构件的支撑环节中,需要在梁底单独增设多道立杆,且立杆的强度与刚度都应充分符合相关要求。而如果搭设高度过高,单一立杆强度将难以提供稳定效果,还可以把两根立杆并列在一起进行支撑,以此达到更为理想的承载效果。同时,在立杆施工过程中,倘若是单独为某一构件设计的构造体系,那么横向加固措施也应进行单独布置,不允许其与其它架体连接在一起,以避免因各自受力程度不同,而导致支撑体系受到不良影响。此外,如果支撑构建承受的荷载相对较大,远远超出常规施工荷载,那么还需要对底部承载区域进行单独加强,在此环节,可以通过浇筑混凝土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底部整体承载力,以使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
3.4 外框架柱梁安装
在外框架柱梁安装过程中,与其内部施工部位存在明显不同。由于外侧区域已经到了边缘区域,如果是悬空情况,那么其加固体系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断层,从而无法有效抵御侧向受力,进而使外框架柱施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区域的安装工作来说,应得到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以保证其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在具体安装期间,施工人员应根据外框架柱、梁的施工特点,来对柱的位置进行精准确定,以控制线为参照,在钢筋工程施工完成后,再开始施工框架柱的模板安装工作[2]。此时,如果是首层区域,且周围存在平台地面环境,则可在柱体周围加设架体,以提高柱体的稳定性。但如果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且周围已经悬空,还要做好其它辅助加固措施,以保证柱外侧受力稳定。而梁构件的加固,可以增设更多的对拉螺杆,以便于提高外侧模板的横向抵抗力。同时,对于部分特殊区域,也可以利用排架,来为外框架柱梁持续提供支撑力,让外框架柱梁、脚手架以及斜向支撑形成相对稳定效果,进而切实保证施工建设的安全开展。
3.5 混凝土浇筑
通常来讲,高支模作业主 顶部作业环节,必须对整体系统加以严格管控。 般来说 且自身的荷载相对较高,为此,需要保证底部 证不损害高支模体系,还需要控制好浇筑时 其是 些较大且较高的竖向墙体、柱体、梁体等 一定的承载效果后,才可以继续进行 从而导致高支模体系崩溃 [3] 。并且, 底部区域,在首次浇筑且振捣完成后 荷载迅速提升,而导致模板变形、 破裂 发现存在变形倾向,则需要立即停止 部 待查
3.6 高支模拆除
在高支模拆除作业中,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在实际施工期间,相关人员只有做到规范作业,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整个拆除工程。一般来说,顶部为混凝土结构区域,待其强度达到设计指标后,则可以开始拆除底部架体。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结构形式,所对应的拆除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针对悬挑类构件而言,必须达到设计使用强度后,才能进行拆除,而部分普通的构件,仅需要达到设计强度 50% 左右即可。为了有效确定这些构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通常会留置一定数量的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并将试块送往实验室后进行强度测试,待其符合要求后,即可进行拆除操作[4]。而如果现场存在疑虑,还可以进行现场回弹检测,以进一步提高施工安全保障系数。一般来讲,拆除工作是由上到下进行,拆除的材料需要依次传递到地面,不允许任其随意掉落,以免砸伤底部人员或架体。并且,在底部一定范围内,还要拉设警戒带,让无关人员远离拆除区域,以免受到意外伤害。此外,拆除后的模板应进行妥善保存,以便于循环使用,但在此环节值得一提的事:如果模板存在明显的破损,降低了原有强度指标,那么则需要替换新的模板材料,进而避免因材料质量不达标而出现质量或安全问题。
4、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技术的高效使用策略分析
4.1 科学设计施工方案
在高支模施工之前,需要设计出科学的施工方案,如此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得到有效指导,减少安全与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而在具体设计施工方案阶段,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团队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专业 和判别各类高支模相关问题[5]。同时,在小组建立之后,需要由小组成员分别进行资料 施工队伍信息、工期情况与资金情况等,待收集完这些 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旦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以便于形成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案。而在这些资料收集完成之后, 中需要同时包含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架体施工等多项内容,以保证整个高支模施工的顺利、有序进行
4.2 安装前加强准备工作
在高支模安装工作开始之前,还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具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其一,对编制好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论证,经由企业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负责人、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核后,再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论证,并依据专家的指导性建议进行修改后,方可实施方案内容;其二,安排专业的施工作业团队,并对团队提前进行技术指导,以多元化的技术交底形式,来进一步提高队伍作业水平 [6]。例如,凭借 VR 体验、多媒体等先进设施,来让施工人员明确掌握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其三,对现场环境进行提前布置,清理各类无用的杂物,并提前做好场地硬化工作,以保证架体的基础环境符合要求;其四,对于施工所用的资金、材料等进行妥善安排,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断裂或材料供应不足问题。
4.3 控制选材质量
在高支模施工环节,需要应用到各类施工材料,包括钢管、扣件、模板、木板等,这些材料的质量如果不满足要求,则会严重影响高支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7]。而具体控制材料质量时,首先,需要在采购阶段优先选择质量较好的材料,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材料的要求,确保供应商的货源可以达到规范标准;其次,在材料进场之后,应第一时间进行检测,由技术负责人检查材料的外观、尺寸、规格等,而其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等现场无法检测的内容,可送到实验室进行单独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后,才可进行正式使用;最后,在材料的存储环节,要将其搁置在指定的库房中,做好防雨、防晒、防潮工作,而一些模板类材料,还要避免出现变形、碰撞等外来损害,以便为施工过程提供优质材料作为支持。
4.4 加强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在高支模施工作业正式开始之前 安全隐患进行 析论证,相关人员应提前编制应急处置措施,找出各项风险控制 [8]。与传统的模板作业相比较而言,高支模体系更加复 ,因此一旦出现倾覆事故,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括以下几项:其一,天气恶劣环境下,需要停止作业, 而在 工之前,要对基础设施、排水设施等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 对其进行全面验收工作,待符合要求后,才可开展顶部其它作业; 全管理人员进行全程监督,以保证不会发生任何安全隐患问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质量。但是,在高支模施工中,不仅存在较多的危险隐患,而且施工难度较大,为此,为充分发挥出该施工技术的真正价值,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有序推进,在实际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必须明确掌握高支模施工关键技术应用要点,并依据工程施工实情,选用恰当、规范的技术手段,如此便可显著提升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质量与水平,进而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信团. 建筑工程高支模满堂支撑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2):97-99.
[2] 赵术敏 .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机械 ,2025,(06):270-273+8.
[3] 赵涛 . 土木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流程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9):31-33.
[4] 陈贵贤. 海外国际会展中心高支模大跨度支撑体系施工技术分析研究[J]. 价值工程,2025,44(12):116-119.
[5] 刘腾. 高支模架体变形监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25,(03):126-
128.
[6] 朱昌华 . 建筑施工中高支模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策略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
版 ),2024,(32):150-152.
[7] 宁桃 . 房建土建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运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9):145-147.
[8] 张永刚 , 郜振川 , 张双印 . 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应用研究及承载力分析 [J]. 砖瓦 ,2024,(08):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