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运工程疏浚与吹填造陆项目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

作者

胡晓杰

宁波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5800

引言

疏浚与吹填造陆是水运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港口扩建、航道整治、滨海新区开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此类项目具有施工环境复杂、工程量大、工艺特殊等特点,造价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土方量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工程总量核定,运距与排泥管线布置关系到运输成本,土质差异与环保要求则显著影响处理成本,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造价管控的核心难点。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策略,对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土方量计算精度的精细化管理

(一)多波束测量技术的规范应用

多波束测量技术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成为疏浚与吹填造陆项目土方量计算的核心手段。在应用过程中,需结合项目区域的水文条件(如水深、水流速度)和地形特征(如水下地形起伏、障碍物分布),合理设置测量参数,确保波束覆盖密度与分辨率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同时,注重测量设备的定期校准与维护,减少因设备误差导致的数据偏差。通过标准化的测量流程,包括测线规划、数据采集时序控制等,为土方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从源头降低量算误差。

(二)数据处理与校验机制

土方量计算的准确性不仅依赖于测量数据的精度,还需建立科学的数据处理与校验机制。采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多波束测量数据进行滤波、拼接与建模,剔除异常值,修正因水体折射、船速变化等因素导致的偏差。同时,引入交叉校验方法,结合传统测深仪、无人机航测等辅助手段获取的数据,对多波束测量结果进行比对验证。通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标准,量化数据误差范围,确保最终土方量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为造价核算提供精准依据。

(三)争议解决的标准化流程

在土方量计算过程中,由于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式的差异,易引发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的争议。需建立标准化的争议解决流程,明确争议处理的责任主体与时限。在合同中明确数据处理方案,避免因方法不同导致的数据偏差争议;在合同中约定土方量计算的技术标准与误差允许范围,当争议发生时,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复测,以中立数据作为裁决依据。同时,留存完整的测量原始记录、数据处理日志等资料,确保争议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减少因争议导致的造价纠纷与工期延误。

二、优化运距与吹填工艺的成本控制

(一)排泥管线布置的动态优化

排泥管线的布置直接影响运距与输送效率,需结合疏浚区域与吹填场地的空间分布进行动态优化。在平面布局上,遵循“短距、直向”原则,减少管线弯头与绕行,降低输送阻力;针对复杂地形,采用分段布置方式,通过架设浮管、陆管相结合的模式,适应水陆过渡区域的地形变化。同时,建立管线维护预警机制,实时监测管线磨损、堵塞情况,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避免因管线故障导致的运输中断与成本增加。

(二)吹填工艺的适应性选择

不同吹填区域的地质条件与工程要求需匹配相应的吹填工艺,以实现成本控制。对于软土地基区域,可采用真空预压法加速地基固结,减少后期沉降处理成本;对于需要快速形成陆域的项目,可选用水力冲填与机械压实相结合的工艺,提高吹填效率。在工艺选择过程中,综合考虑吹填材料的颗粒级配、含水率等特性,避免因工艺不匹配导致的返工或效率低下,确保吹填质量与成本的平衡。

(三)运输效率的协同提升

合理选择船机,就近调遣船机设备,减少调遣成本。运输效率的提升可有效降低单位土方的运输成本,需从设备调度与流程衔接两方面入手。根据疏浚船舶的作业能力与排泥管线的输送容量,合理规划船舶的开挖顺序与运输路线,避免船舶等待或管线闲置。在疏浚与吹填环节的衔接上,建立实时沟通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作业进度数据,确保开挖、运输、吹填工序的连续进行,减少因工序脱节导致的设备闲置与时间浪费。

三、应对复杂土质与环保要求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土质分类处理的差异化成本管控

针对岩石、硬土、污染物等不同土质,需制定差异化的处理方案以控制成本。对于岩石类土质,结合其硬度与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破碎设备与开挖工艺,平衡破碎效率与设备损耗成本;对于硬土质地,采用预处理措施(如松土器松动)降低开挖难度,减少机械能耗。对于含污染物的底泥,需根据污染程度分类处理,轻度污染底泥可采用原位固化技术降低处理成本,重度污染底泥则需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的二次污染与额外成本。

(二)环保措施的经济性优化

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促使项目需在合规前提下优化环保措施成本。在防扩散措施方面,需结合施工区域的水流速度、流向及水深等条件,科学选择围隔材料类型:流速较缓区域可采用高强度土工布,兼顾经济性与防漏效果;流速较大区域则需选用加筋型橡胶围隔,增强抗冲击能力。布置方式上,采用模块化拼接设计,减少接缝数量以降低维护频率,同时根据潮汐变化动态调整围隔高度,在满足防扩散要求的基础上减少材料消耗。底泥处理过程中,需建立多维比对体系,充分调研附近疏浚项目,就近取料,就近疏浚处置:外抛方案需核算运输距离、倾倒许可费用及生态补偿成本;固化处理需考量固化剂选型、配比优化及后续场地占用费用;资源化利用则需评估材料加工成本与终端市场收益。通过全周期成本测算,优先选择成本较低且环保达标的方案,例如将符合重金属含量标准的吹填泥沙用于滨海公园场地回填,或加工为新型环保建材,既能规避外抛的高额处置费,又能创造附加价值。

(三)资源化利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推动疏浚泥沙与吹填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是降低处理成本的重要途径。对可利用的泥沙资源,需进行全面的成分分析与性能测试,包括颗粒级配、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浓度等指标检测,精准评估其在工程回填、土地复垦、建材生产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可行性。通过多维度技术经济比选,综合考量材料加工、运输、二次处理等全流程成本,确定资源化利用的最优途径。例如,将符合标准的泥沙经固化处理后用于路基填筑时,需对比外购砂石料的采购成本、运输距离及填筑效果,同时核算固化剂添加比例、搅拌设备投入等加工成本,确保综合效益优于传统方案。此外,应建立健全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衔接机制,通过与建材生产企业、工程建设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现泥沙资源从疏浚现场到应用场景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仓储、转运等环节的成本损耗,提升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与可持续性。

结束语

水运工程疏浚与吹填造陆项目的造价精细化管理需贯穿于土方量计算、工艺优化、土质处理及环保控制等全过程。通过提高测量精度、优化运距与工艺、实施差异化成本策略,可有效提升造价管控水平。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环保要求的提高,需进一步深化各环节的协同管理,推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为疏浚与吹填造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紫剑 . 水运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应用探讨 [J]. 中国港湾建设 ,2023,43(12):21-25.

[2] 阮锐勤 . 浅谈水运工程进行造陆时淤泥质疏浚土的扩散控制 [J]. 科技风 ,2023,(17):153.

[3] 唐云清 ; 尤克敏 ; 洪晓林 ; 黄建红 . 水运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 [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3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