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农耕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李亚辉 徐玉凤通讯作者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并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数智时代正深刻重塑人类文明形态,推动农耕文化的数字化转化与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核心命题。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传承、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体系尚不成熟。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的现有格局进行解读,剖析其传播效果与问题,以期推动中国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的一体化、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降低文化折扣,提升传播效能,使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在“地方性知识转化成世界性知识的同时得以弘扬和彰显”(徐玉凤 2023 :46),为促进农耕文化“更好地传播、弘扬、传承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王萍,雷江霞 2019 :8),助力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的构建和完善。
2. 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与难点
中国农耕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其价值远远超越现代文化的某些方面。虽然研究工作在中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仍面临多元批判继承的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深层传播不均、数字叙事与农耕文化价值表达失衡等问题。
2.1 技术转化壁垒——多元批判继承的数字化融合程度不高
“农耕文化与数字技术转化难度较大,利用数字技术传播中国农耕文化,首先要解决文化价值核心的技术转换问题”(高卫华,贾梦梦 2016 :43)。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在农耕文化数字化过程中虽有所运用,但尚未进行大规模推广。再者,农耕文化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意蕴深厚,而数字技术目前又尚未达到能将逻辑关系、深度、意蕴和内涵完美呈现出来的水平,无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与人同等的批判继承主体作用,极易引发数字技术覆盖文化价值的现象。
2.2 深层传播不均——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有待构建
文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汇聚与融合,为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语境差异导致在文化认知上产生了显著的差别。具体而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在全球信息传播的秩序中并未获得与其深厚底蕴相匹配的重视程度。这种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受众在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受众因其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异。
此外,随着消费主义和流行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强烈冲击,农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文化折扣”现象的普遍困扰。这种现象指的是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其价值和吸引力被削弱。在农耕文化的传播实践中,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使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难以被广泛认知和接受。
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多数传播主体尚未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受众分析机制,缺乏对目标文化语境的深入理解和有效的话语调适能力。这种情况下,传播内容往往与受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错位,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这种错位不仅影响了传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语境差异导致的文化认知差别、受众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消费主义与流行主义文化的冲击,以及传播主体在受众分析和话语调适方面的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耕文化的有效传播,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3 内容创新困境——数字叙事与农耕文化价值表达的失衡
“虽然数字叙事依托于快速更新的内容、低成本的获取渠道以及多样化的沉浸式体验,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刘佳佳 2025 :146)”,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但数字技术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数字叙事为追求传播效率,往往倾向于碎片化、娱乐化的表达,农耕文化传播暴露出更深层次的内容生产结构性矛盾。数字媒介的叙事逻辑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核之间出现断裂,导致文化传播难以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这种断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媒介倾向于追求即时性和高点击率,往往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忽视了农耕文化深层次的价值挖掘和表达。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历史积淀、生态智慧、人文情怀等深层次内涵,难以通过简单的数字叙事得到完整呈现。因此,如何在数字叙事中准确传达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核,成为当前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数字化传播驱动与路径构建
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广度与深度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农耕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细致剖析,推动中国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开放共享、科技创新,促进农耕文化与科技、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再发现与再创造其内在价值,是助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应有之义。
3.1 跨文化转译——语义适配与文化传播的平衡艺术
农耕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若要突破地域与文化边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触达,离不开精准的跨文化转译。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适应性传递。既要对内容和语义进行适应性的“再生产”,保留源语文化独特韵味,实现语言与文化的适应性重构;又需将归化与异化策略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再传播”。通过对文化负载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有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内涵的完整传递,将东方文化的写意基因注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为农耕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在跨文化转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农耕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和符号,这些元素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例如,农耕节气、传统农具、农耕仪式等,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意义。在数字化传播中,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元素进行精细化呈现和解读,以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播效果。同时,跨文化转译还需注重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设计。例如,针对西方受众,可以更多地强调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人文情怀等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方面;而针对东方受众,则可以更多地展现农耕文化中的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等特色。此外,跨文化转译还需注重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融合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文化平台等。这些渠道各具特色,受众群体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传播内容的定制和优化,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还应注重各渠道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农耕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3.2 技术驱动——文化延伸的科技逻辑
新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农耕文化传播结合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前,人的‘数字化生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遇,使数字叙事成为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叙事的必然选择”(刘佳佳 2025 :144)。数字化技术通过重构农耕文化的传承范式并赋予其新的表达方式,推动信息从浅层数字化向深度再生产演进。在当代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和信息获取途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化的转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求产生了历史性交汇,催生了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革新诉求。数字叙事作为一种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文内涵的新型表达范式,正逐步成为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传统文化获得更生动、更立体的现代表达。数字技术的表达方式契合当代受众的认知习惯和信息接收偏好,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数字叙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呈现,更是一种创造性转化机制,通过数字语言的重构,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在数字化时代,中国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得以更好的体现。数字技术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传统农耕文化得以突破原有的传播边界,实现从保护性传承到创新性发展的质的飞跃。
数字人文实验室与农业史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正在催生全球农耕知识本体库。通过知识元抽取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将中国农耕文化与计算、信息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农耕文化专有词,解析耕作技术图谱与生态智慧体系,可以将“代田法”“区种法”等离散的历史记载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网络,实现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的聚合,为助力重构东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提供坚实的数字基础。
3.3 产业融合——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进程正以新的广度重构农耕文化传播模式,推动其深度嵌入现代产业体系。对中国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积极拥抱数字新技术,以 IP 化和科技融合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融合多元数字媒介,采取精准分发策略到达目标受众,提高传播效率”(李凤亮,周梦琛2022 :13)。当今社会,文化传播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有效推动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主动适应并运用新兴数字技术,通过知识产权(IP)的深度开发和科技手段的有机融合,打造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精品文化内容。在传播渠道方面,需要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不同数字媒介平台的特性与优势。传播模式的创新,既能体现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也可以彰显以受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技术赋能和渠道优化,最终实现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推动优秀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影响。这不仅是传播方式的革新,更是文化发展理念的升级,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良好格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耕文化 IP 的培育奠定根基。在文化产业创新层面,可以依托 IP 化开发策略催生虚拟农具体验系统、数字节气博物馆等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农耕文化数字化产业成果,“为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重赋时代活力”(周宇,徐永顺,沈祥胜 2019 :77),激活传统农耕智慧的文化基因库,推动农耕集体记忆的数字化重构与创新性表达。
3.4 传播应用——认知激活与价值重构的协同演化机制
传播力就是生产力,传播力就是创造力。建立在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等各方面与中国相平衡和匹配的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爱、可信、可敬的文明大国形象,需要认识到——在数字文明演进语境下,农耕文化传播已突破单向度传递模式,演化为认知激活与价值重构的双向赋能系统。
文化最普遍和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与生俱来的传播属性。传播是文化得以存续的基础条件,更是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与拓展的核心机制。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这个系统的生命力完全依赖于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持续流动与交互。没有传播,文化既无法在代际间实现纵向的传递,也无法在不同群体间完成其横向的扩散,最终的结果是将导致文化形态的固化与消亡。而传播使文化获得了自我调适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内涵与表现形式;传播也为文化赋予了创新动力,通过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碰撞与融合催生新的文化形态。可以说,传播不仅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更是文化内在生命力的源泉所在。“数字化传播具备范围广、效率高、双向交流等特征”(李凤亮,周梦琛 2022 :14),数智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农耕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可以解决过去受众“看不懂”和“找不到”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的困境。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受众和内容进行分类,促使农耕文化和目标受众群体实现快速精准的匹配。同时,数字化媒介直观具体的表达方式促使农耕文化以简单有趣的形式呈现,推动“技术赋能——价值转化——认知共享”全新传播生态的形成,使得农耕智慧在数字空间能够实现持续增殖,也有助于在普通大众中推广传承农耕文化。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数智时代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华元素的多样化创新提供了可能,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机遇——我们已经迎来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最好的时代。中国农耕文化该如何抓住机遇 , 使天地人协同的东方农学智慧获得可通约的现代性表达,借助数字化技术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进行高效、高质地传播 , 实现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助力全球信息传播秩序重塑,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高卫华 , 贾梦梦 . 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J]. 当代传播 ,2016,(2):43-45.
[2] 刘佳佳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叙事的生成逻辑、问题表征与解蔽路径 [J]. 图书馆 ,2025, (3):144-150.
[3] 李凤亮 , 周梦琛 . 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J]. 文艺理论研究 , 2022, 42(6): 12-19.
[4] 徐玉凤. 知识翻译学视野下《齐民要术》英译知识转化研究 [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23, (2): 85-89.
[5] 王萍, 雷江霞. 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应对 [J]. 图书馆, 2019, (8):7-12+22.
[6] 周宇,徐永顺,沈祥胜. 论乡村旅游创意设计与文化激活——兼论楚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传媒 , 2019, (10): 77-80.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YZ09250030);2025 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耕云数典,语通寰瀛——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国农耕典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2025 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译”聚农耕亘古韵,多语智联逐薪光——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国农耕典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