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翟培先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塘房初级中学

一、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韩愈曾言:“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这简洁而透彻地指出,疑问是人类认知全世界的起点,对于正处于知识积累、思维发展重点阶段的初中生而言,有疑问更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古语又云:“于不疑处有疑进而方是进矣,”这进一步突出质疑精神对于个人成长以及进步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鼓舞学生质疑解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须要,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路径。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核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同时缺乏主动思索以及质疑的机会。这种模式下,学生思维被束缚,创造力难以得到发挥,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质疑。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难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讲解古诗词时,对于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作者情感表达,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而鼓舞他们提出疑问,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有学生也许会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的意象运用引发疑问,不明白作者为何以“征蓬”“归雁”自比,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深入探讨这两句诗的内涵,学生经过思索和讨论不仅仅理解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还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诗中运用的特别艺术手法,这种质疑解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让他们在思索中连续拓展思维的深度以及广度。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现成的观点以及结论而是能够独立思索,实行分析、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观点实行质疑,鼓舞他们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在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作品时代局限性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价值、意义,经过这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质疑中连续创新同时在解惑中连续成长。

二、重视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文学语言具有特别的特点,就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而言。这些特点使得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触动读者心灵,引发读者共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而看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情感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激情。

以《夏》这篇优美的散文为例,它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梁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对夏天的热爱以及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以及意境美,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精准,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进而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种“烘烤”,一种“扑打”,生动形象地写出夏天的炎热以及麦浪汹涌。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思索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夏天,经过深入探讨,学生能够理解夏天象征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作者经过对夏天的赞美同时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积极态度。

当学生深入体会到作品情感内涵后,他们的内心会被触动从而引发创新的激情。教师可以鼓舞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理解、感悟从而实行创作,学生可以模仿《夏》的写作手法继而写一篇关于其他季节散文,表达自己对那个季节的特别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须要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写作技巧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以及思索,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活动同时为学生供给质疑解惑的平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倾听他人的观点,因此拓宽视野继而激发创新思维,在学习小说《孔乙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由谁造成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会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感觉是封建科举制度,有的感觉是社会冷漠,有的感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陷,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仅加深对作品理解而且还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它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实践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而研究性学习顺利实行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要有利于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感觉,有利于传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能,有利于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在学生学法指导、传授中,教师要加大课前预习指导的力度。课前预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发现难题,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明确预习目的以及任务,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继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同时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这样的预习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以及挑战性的难题然后引导学生实行思索和探究,在学习《故乡》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难题:“故乡在作者笔下发生哪些变动?这些改变体现了什么社会问题?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经历该怎么样的改变?”学生经过思索这些问题同时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以及思想内涵,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分析难题、处理问题能力。同时,教师要着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反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过程比学习效果更为重要,教师要留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涵盖参与度、联手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马上给予肯定以及鼓励,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提议,经过评价以及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连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说到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经过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畅想的天空,看重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营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教师应连续探索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将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创新摇篮。

参考文献:

[1] 尉雪丽 .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A]. 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二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组委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文艺教育委员会:2022:309-312.

[2] 杨 妍 . 初 中 语 文 情 感 教 育 与 创 新 思 维 的 培 养 [J]. 新 课程 ,2021,(39):191.

[3] 王彦笃 .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J]. 文学教育( 上 ),2021,(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