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潘云青
浙江省台州湾新区三甲中学,318014
语文写作教学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构建真实情感体验的写作基础
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影响其写作水平的高低。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更能激发其对生活的真挚情感 [1]。当代初中生普遍存在生活体验浅薄、观察视角单一、情感表达肤浅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生活深入观察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观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其独特的发现视角,提升感受力与表现力,从而在写作中形成鲜活的个人风格。
以八年级上册《学习描写景物》单元为例,可以设计“观察—体验—表达”三步递进式教学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定点观察”实践。师生共同走进校园的竹林,学生选取一处独特视角,安静观察 15 分钟。教师提示关注竹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光影变化等细节,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学生们或仰望竹梢与天空交织的画面,或俯瞰竹根与泥土的纠缠,形成差异化的观察视角。然后,组织“沉浸式”情感体验活动。学生闭目倾听竹林中的声响,感受微风拂过竹叶的轻响、雨滴滑落竹竿的清脆,用心灵感知大自然的韵律。再让学生触摸竹子的质地,体会其节与节之间的故事,培养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能力。最后,创设“即时写作”环节。学生就地取材,将观察所得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进行即兴创作。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借鉴彼此的独特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同学作品中新颖的观察角度和生动的表现手法,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能力,夯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写作根基
写作能力的提升与阅读积累密不可分,优质的阅读积累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当代初中生面临的一大写作困境在于语言贫乏、表达单一,究其原因是缺乏系统的阅读训练与积累。大量研究表明,广泛而有效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更能提升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综合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优秀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深入的阅读积累使学生在写作时能自如调用丰富的语言素材,形成流畅自然的表达。
针对八年级上册《语言要连贯》单元,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解析优秀散文《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连贯技巧,设计“挖掘语言宝藏”任务单,引导学生标注文中优美的过渡句式,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关联词语、意象呼应等手法实现文章的流畅衔接。学生们惊喜发现朱自清先生笔下“层层递进”的写作艺术。
三、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法,提升写作构思与谋篇的整体水平
思维能力是写作水平的核心支撑,优秀的写作作品往往体现出作者缜密的思维逻辑和独特的构思水平。初中生写作中普遍存在思路混乱、结构松散、立意肤浅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思维训练的缺失。科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协调运用,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具有显著效果。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其在写作前进行系统的思维整合与结构设计[2]。唯有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方能确保写作内容的充实与文章结构的完整。
在八年级上册《学写读后感》单元教学中,可以设计“思维导图 + 结构分析”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选取《红楼梦》第四回为范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读后感的关键要素。学生们在导图中标注“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讨”、“个人感悟”等维度,并在每个分支下延伸具体内容。同时,教师创设“三问探究法”,即“文本说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我感悟到了什么”,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随后进入实践环节,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分析。学生在阅读《城南旧事》后,可以巧妙运用思维导图串联起童年记忆、人物形象、成长主题等多个层面,写出富有深度的读后感。例如“林海音笔下的童年世界,不仅是一幅怀旧的风景画,更是一曲生命成长的交响乐,让我看到了纯真与现实的碰撞,感受到了生命的苦涩与温暖。”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使读后感写作摆脱了简单的情节复述,展现出更深层的思考与感悟。
四、创新学生的反馈评价机制,建立多维互动的写作成长体系
评价机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进步空间,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提升方向。教师、同学、自我三方评价的有机结合,将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更有力的支持[3]。
在八年级上册《学写读后感》单元中,首创“作品研讨会”制度,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文字美感官”、“思维逻辑官”、“创新亮点官”等角色。学生轮流担任不同角色,从多个维度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在研讨会上,同学们可以热烈讨论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思维逻辑官”指出作者在分析人物命运时的独特视角,“创新亮点官”赞赏其将书中情节与现实生活巧妙联系的写作手法。
教师还可以设计“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每次写作的闪光点与进步空间。特别设置“最佳进步奖”、“最具个性奖”等多元评价项目,激发学生追求进步的内驱力。这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既避免了传统评价的单一性,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结语:
本研究从生活观察、阅读积累、思维训练、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构建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形成了“实践—积累—思维—反馈”的教学闭环。实践证明,这一教学体系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强调整体能力的提升,对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创新路径,为推动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慧娟. 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J]. 语文世界( 中学生之窗 ), 2023, (06): 18-19.
[2] 高彦红 . 关于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J]. 新课程 , 2022,(19):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