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姜雪羡
江苏国瑞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0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在确保工程投资效益、项目合规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实际工作中造价审计面临的风险,则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故此,文章具体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主要风险,如信息不对称、市场价格波动等,据此提出了加强信息收集、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紧跟政策法规动态及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等防范策略,以期提高审计质量,保障工程投资效益。
关键词:造价审计;建筑工程;风险防范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金额显著增加。造价审计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效益的保障和项目合规性的维护。然而,在造价审计过程中,审计方常常面临多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既直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又可能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策略,对于提升审计质量、保障工程投资效益、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的意义
(一)保障工程投资效益
通过有效的造价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工程预算中的高估冒算、虚列工程、套取资金等行为,确保工程投资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既有助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也能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造价审计还能通过对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环节的严格把关,防止工程结算中的“跑冒滴漏”,进一步保障工程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二)确保项目合规性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既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项目合规性的关键环节。通过造价审计,可以检查工程项目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以及合同条款等相关要求,确保项目各个环节都符合规定,从而维护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有效预防和打击工程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决策阶段,通过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等文件的审查,可以评估项目的投资效益和风险水平,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在设计阶段,造价审计可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避免因设计过度或不足而导致的工程成本增加或质量下降;在施工阶段,造价审计可以监督施工合同的履行情况,确保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等环节的合规性,防止施工单位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在竣工验收阶段,造价审计可以确保工程结算价款的准确性和合规性,防止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经济纠纷[1]。
二、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风险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在信息掌握上存在差异,导致审计结论可能偏离实际情况。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来源不一致。工程项目涉及多个参与方,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各方提供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审计方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二是信息隐瞒或伪造。部分参与方为了自身利益,可能隐瞒关键信息或提供伪造的数据,导致审计结论失真[2]。三是信息传递滞后。工程项目周期长,信息变化快,审计方可能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项目信息,影响审计判断的时效性。
(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导致工程成本波动,进而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如表1所示。
(三)政策法规变化风险
政策法规变化风险是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法规的调整或变化,导致工程项目合规性受到影响,进而增加审计风险,具体见表2。
(四)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审计人员素质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审计结论出现偏差或错误。一是专业知识不足。审计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难以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二是职业道德缺失。部分审计人员可能因个人利益或外部压力,在审计过程中违反职业道德,导致审计结论失真。三是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可能难以准确判断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影响审计质量。
三、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信息收集与核实
信息不对称风险是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为有效应对这一风险,审计方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信息收集与核实,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和准确性。一是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应涵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多方参与方,确保各方提供的数据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整合和比对。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减少数据来源不一致的问题[3]。二是完善数据核实机制。审计方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严格核实,通过现场勘查、资料对比、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存在疑问的数据,应及时与相关方进行沟通确认,确保审计依据的可靠性。同时,建立信息更新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获取最新的项目信息,确保审计判断的时效性。三是审计方应加强与各方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会议、现场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同时,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审计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共同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
审计方应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价格动态,旨在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为审计提供科学依据。一是构建价格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价格数据,建立涵盖建材、人工、机械等关键要素的价格信息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未来价格走势,为审计提供预警和参考[4]。二是定期发布价格预警信息。根据市场价格监测结果,审计方应及时发布价格预警信息,提醒各方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对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同时,为审计方提供价格参考,帮助其更准确地评估工程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方应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审计结论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审计结论能够真实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紧跟政策法规动态
为了良好避免和应对政策法规变化风险,审计方应紧跟政策法规动态,确保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对此,可从如下几点着手: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审计方应定期组织政策法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的最新动态。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增强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意识和水平。并且,关注新兴领域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相关知识,确保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二是建立政策法规咨询机制。审计方应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政策法规咨询渠道。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政策法规疑问时,能够及时获取权威解答和指导,降低合规性风险。三是完善审计标准和流程。审计方应根据政策法规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审计标准和流程。确保审计工作能够符合最新的政策法规要求,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审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审计标准和流程开展工作。
(四)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是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高质量开展的基石,为此,审计方应重视日常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以保障审计质量。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审计方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涵盖工程技术、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通过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其能够胜任复杂的审计任务。同时,鼓励审计人员自主学习和深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二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审计方应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方式,增强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考核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三是优化激励机制。应设立审计质量奖励机制,对在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审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审计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推广,提高审计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防范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对于保障工程投资效益、确保项目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信息收集与核实、建立市场价格监测机制、紧跟政策法规动态以及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等措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湘红.强化信息技术运用全方位提高建筑工程结算审计质量[J].中国商界,2024,(04):125-127.
[2]张财贵.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09):40-42.
[3]胡文月,刘长迎,单文.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房地产世界,2023,(19):97-99.
[4]周思然.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21,(35):125-126.